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坚守初心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来源:民生网2019-09-18 16:31:48

陆云泉,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曾经做过北京一零一中学教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还担任过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2018年9月,北京一零一中学老校长郭涵光荣退休,陆云泉接过了校长的接力棒。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

如果把学校管理比作一个点,把区域管理比作一个面,那么陆云泉的工作经历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从点到面,然后从面再到点的升华,使得他能够站在国家和政府的层面,站在生命个体的角度,来诠释教育的功能、本质和内涵。在陆云泉看来,教育的初心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未来教育要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强调三大功能和三个关键词

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学从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陆云泉认为,教育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涉及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家族的兴旺。其次,教育是一个环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第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在陆云泉看来,没有教育的理想就没有理想的教育,教育工作者需要理想主义情怀。他眼中的理想教育有三个关键词,即中庸、可能、适合。“中庸”一词,据朱熹注释,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中庸》本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陆云泉所说的中庸,指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落地,要把握好一个尺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把每一个孩子教育好。

第二个关键词是可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这个“优秀”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考上一所名校。需要我们提供各种空间和舞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或者兴趣点,进行科学的培养,通过我们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在未来在成长道路上能够获得成功。什么事成功呢?陆云泉认为,达到既定的有意义的目标就是成功。因此,每一个人的成功是不一样的,中学时期就要把创新创业的种子埋在学生心中。

第三个关键词是适合。所谓最好的育就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应该能够提供丰富的优质的教育供给,让老百姓选择。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社团、实验和项目等等,人工智能时代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现实的解决方案。

从教育功能到理想教育,再延伸到学校这一层面,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呢?也许很多人认为,一本升学率高、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多,老百姓口口相传,这些学校是名校。但陆云泉觉得,名校首先在于它有一个正向引导的示范效应,需要有更大的格局和情怀,遵守教育基本的道义,即全纳和公平。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关键在于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育,而不是为教育选择适合的学生。不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我们不能同质化的去培养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忘光后,还剩下来的东西。陆云泉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规律,要清楚自己到底要往哪里去,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能把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忘掉了。这些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必须坚守。

倡导“三个维度”和“三生教育”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站在一线教育实践的层面上,陆云泉把核心素养归纳为人的“三个维度”,即动物性、社会性、生产力。他认为,每一个生命个体,从动物性这一维度来讲,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些深层的基本技能。社会性维度指人是社会群体动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融入社会,遵循社会规则,学会与人合作。

谈到这里,陆云泉分析了纪律和规则的不同。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局限于某一个组织或集体。当某一个人脱离了集体或组织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或做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是因为缺乏规则意识。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由于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具有普遍性。

人的第三维度是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就是“目中有人”。“人”字的一撇一捺,分别代表人格和才能,是全人的教育,让人成为他自己,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美国教育家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陆云泉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管理智慧,对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着深刻的感悟,对杜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做过深入的研究,他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三生教育”教育理念,即生命、生活、生长。

陆云泉说,人生是人的自然生命在意识支配下的社会旅程,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要求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个体,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一切教育教学都要合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只有生长,生命才会永不停止。

思考西方哲学三大终极问题

西方哲学有三大终极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回到北京一零一中学后,陆云泉一直在梳理、思考这三大问题。首先,要认清一零一中现在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即“我是谁”的问题。毫无疑问,北京一零一中学是海淀区名校、北京市名校,乃至全国名校,是不是一所国际名校呢?如果把一零一中放在国际教育的平台上进行考量的话,学校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成果是否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名校的标准?

陆云泉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的学校管理的出发点过于简单,管理方式几乎是一刀切。教育是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具体情况,要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上学,觉得上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只有走心的对话才能真正的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此,北京一零一中的德育处、教导处更名为学生发展中心,岗位职责也由管理转为指导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的发展,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游戏规则由师生一起来商量。认清了学校所处的位置,尤其是教育变革以后,学校就会站在一个这么高的平台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要关注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我从哪里来”。北京一零一中学创建于1946年3月20日,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内战即将爆发,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所在地张家口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是党从延安派来筹办学校的郝人初同志,当时的教师队伍由延安大学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及晋察冀边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后来,与张家口市立女中、回民中学合并,更名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简称“联中”)。

1955年9月,学校改为现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先生撰写的校歌对此作出了更具体的诠释:“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北京一零一中学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路同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一脉相承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提出的“九个坚持”一脉相承,尤其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长期以来,北京一零一中学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支教,把责任与担当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之中,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从哪里来”,北京一零一中人从来也不曾忘记。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必须坚守,这是北京一零一中人的“初心”。

第三,要研究学校未来怎么去发展,需要大家达成一个共同的愿景,即“我要到哪里去”。“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中央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北京一零一中从制度架构设计、行政架构变革、党的组织架构变革三个方面构建未来的学校发展格局,组建了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六大中心,明确了“定岗、定人、定责”方案,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

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北京一零一中人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讲大局,讲政治。

陆云泉常说,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方式方法,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也是北京一零一中人的“初心”。他经常提醒干部教师做事要讲程序、规则和价值观,做人要大气,格局要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学校面对的人民群众是家长,他们的获得感一定来自于孩子身上,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有三大法宝、三大作风,早在井冈山的时候就把支部建在连上,北京一零一中的支部则建在教研组、年级组。每个年级组就是支部,年级组长就是支部书记,如果年级组长不是党员就配备一个支部书记。

学校还承担了教育部的课题《党的领导下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研究》,陆云泉提出两大主题,一个是组织架构,即党的领导首先体现在办学方向的领导,坚持育人的方向,这是意识形态和方向引领。第二,怎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抓党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育人品质。

当教委主任的时候,陆云泉在全区的中学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安安静静办教育,扎扎实实抓质量。对他来说,名利是身外之物。回到学校后,陆云泉常对班子成员说,淡化职位,强化岗位,权力是责任。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强化岗位意识,而不是权利意识,把事做好,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做过教委主任后,陆云泉显得很淡定,也很超脱。他一直强调,要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学生教育好,给干部老师指明一个大的方向。

实施面向未来的生态智慧教育

2019年5月10日,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成立。陆云泉希望这是一个K12的教育集团,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教育的学段分割,确保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加强各学段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机衔接。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教师培训,陆云泉确定的主题为“面向未来的生态智慧教育”,关键词是生态和智慧。

陆云泉认为,生态一定是绿色的开放的差异的。所谓绿色指的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当下,但只有应试教育就没有未来。生态一定是开放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开放,而不能把它封闭在课堂或者学校里,学生们应该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与自己的生活对接。我们的教育将伴随学生的一生,离开了生活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离开了教育的生活,也没有意思。我们要关注周边,关注社会,关心人类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生态一定是有差异的。当教委主任时,有记者问海淀教育的特点是什么?陆云泉的回答是,海淀教育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既有参天大树,有灌木,有绿油油的小草,有盛开的鲜花。同样,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这样我们对每个孩子所提供的课程和评价标准就应该有差异性,而不是对所有学生的评价只有一把尺。

智慧教育则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学校更应该关注学生素养和能力,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陆云泉说,未来学校怎么样,谁都想不清楚,但未来是每一个人创造的,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已经来到。他认为,未来教育的手段或者方式需要变革,真正意义上我们怎么把这个学校变成一个学习组织,在这个学习型组织中,怎么去能够解决好师生的教学相长的问题。

未来学校教师的危机感来自哪里?北京一零一中学的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历史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的危机感不是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冲击,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学生,怎么去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陆云泉认为,传统的新教师培训模式是师徒结对的方式,由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成长。这种新教师培训模式需要调整和改善,北京一零一中采取“链式培训”的方式,即学校把老中青三代教师组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个学生团队,然后通过一定的项目,学生反推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因为如今的学生个性鲜明,追求自由,见多识广,并不是那么服从教师的管束,还有很多的新教师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面对的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和家长。

北京一零一中的宇航团队项目组的组长是一个物理学博士,他本身是一个青年教师。团队成员有特级教师、教研组长,老中青组合,带领学生进行航天科技的学习和研究,老师们之间相互交流、融合,青年教师发展迅速。

陆云泉强调,基础教育有两个词需要搞明白,即基础是什么,教育是什么。考试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应试教育并没有与素质教育对立。基础有两个维度,首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个维度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所指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教育是有国界的,是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中国的基础教育肯定应该是扎根于中国大地,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本质和规律的阐述,比如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想长、君子教育等深厚的教育思想。现在教育出现的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出了问题,是格局和意志品质问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出了问题。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的家长和社会舆论不仅仅要看当下的教育,更应该关注未来的发展和趋势。

未来教育的格局可能会出现一个学校教育、在线教育、校外教育三分天下的局面,现在国家正在治理教育培训机构,旨在规范,而不是消灭。学校教育只能提供一个相对标准的保底的一种服务,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