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百家讲坛学者林乾教授著《晚清三大名案》出版

来源:民生网2019-12-18 18:48:15

著名法律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学者林乾教授著《晚清三大名案》于2019年11月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林乾,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中纪委特邀专家、中央党校特邀专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专家。著有《中国古代的权力与法律》《传统中国的权与法》《雍正十三年》《曾国藩大传》《治官与治民:清代律例法研究》等。此书为林乾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同名讲座的讲稿基础上几番增改而成。林教授致力于明清史研究数十年,年届甲子祭出得这本“名家说名案系列”图书,诚谓“可待”。该书自立意到叙事再到分析全然彰显了林乾老师“真积力久”的功夫以及经世致用的情怀。大体来看,本书有四大可读之处。

一、精心选辑、清晰叙事

晚清死刑案件无数,而所谓的“晚清四大名案”却集中发生在慈禧当政的同光年间,这绝非巧合。林乾老师特意从中选择得三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临刑呼冤案以及张文祥刺马案的主人公都没有可以倚仗的权贵,正同于千万死刑犯的出身,它们是普通中的特别存在。大历史的纷繁与小人物的孱弱构成了本书所选辑的三大名案的整体背景,从奸情到强盗再到刺杀的叙事模式诠释了传统中国的司法倾斜和民众偏好。该书的第一幕从慧定之墓疏落于寂寂的西子湖畔代入,葛毕氏的美丽和忧愁与“严礼教之防”的纠葛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后通过王树文一案反映出疆臣与中央的较量;刺马案中隐而不发的内幕都说明了名案之所以被称为名案的原因。从这一点看,该书的选题是用心且成功的,同名讲座已然在“法律讲堂”栏目引起了观众足够的重视。

该书的叙事风格也是极其清晰的,书中对个中情节与人物关系进行了着力铺陈、次第展开,如葛品连亲母的毫无主见以及义母的好管闲事早有伏笔,王树文认亲一幕如何被王兆兰等人利用编造的叙述都是完整而清晰的。巧妙的是,书中小标题的设计如“飞来横祸”、“惊天逆转”、“反而不平”、“急转直下”等用心择取的动词表述也使得案情紧促而波折,起承转合尽收眼底,时刻撩拨着读者的心弦。“事有终始”是写好故事最基本的要求,该书在这方面的技术处理可谓相当成熟。

二、钩沉史料、寓史于事

注重史料搜求与考证是林乾老师讲述名案的特点与优势。首先,该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背后是林乾老师爬梳剔罗的功用,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和遗迹这类一手资料出发,到《清实录》《东华录》《清史稿》《清朝职官年表》、清朝官员履历档案、地方志、《申报》和私人笔记乃至见证人的口述等史料的运用,林乾老师的每次下笔都是谨慎而细心的。大到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临刑呼冤案的全宗档案,小到考证刘锡彤第二次离任余杭知县的原因以及清朝将盗犯名字加水旁将其喻之为洪水猛兽等,林乾老师一直秉持“毋意毋必”的治学作风。这本书的定位正是一本法律读物而非普通的文学作品,该书树立了一位有史学背景的学者讲好法律故事的典型。

其次,史实考证不在于丰富名案的血肉而在于型塑名案的筋骨。市井里充斥得那些失于考证的故事叙述终究不过是作者们天马行空的臆想,纵使离奇而诡异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因此,注重史实的《晚清三大名案》显然还有普及历史知识乃至纠正读者认知偏差的重要功能,这才能满足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的敢于辨伪存真的读者们的阅读需求。

最后,寓史于事的写作风格也为读者提供了轻松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在了解案情进展过程中将历史知识映入脑海。该书陈述了清代的司法审判制度、转解制度、京控程序、《洗冤录》对后世的影响、《大清律例》中对职官犯罪的规定等知识,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史实的铺陈,那么在叙述名案的过程中终将缺少应有的衔接;如果不了解这些法律知识,又如何得知翻案的艰难呢?所谓的“官官相护”其实也是制度设计的缺陷使然,并非“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庸俗理论所能解释。若不懂传统中国的礼法文化,又怎能接受小白菜受尽凌辱翻案之后还是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诵经读书”这种“不守妇道,致招物议”的举措被朝廷给予了杖八十的刑罚以及被亲人抛弃的结果?因此,寓史于事是轻松的阅读过程与厚重的知识积淀的结合,读者在畅快的阅读体验中直面的是苍凉的历史,进而才能更好地让读者产生共情。大量史料的运用和细心的考证便成为了该书最大的亮点。

三、条分缕析、切中肯綮

本书“条分缕析、切中肯綮”,在章节题目设计中便有意留下了阐释的空间,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第九讲的“反而不平”,既叙述了故事的最后结局,又通过第6节“几点反思”指陈了酿成此类案件的原因:牢不可破的积习造成京控基本不可能翻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得益于杨乃武的举人身份所能动员的社会力量。而论及清朝律法在治官与治民的着力点时,林乾老师给出了“刑重于民,责轻于官”的审判原则,诚不刊之论也!王树文案中的博弈是地方与中央对司法权力的争夺,背后更是疆臣与朝廷的政治角力,王树文这一小民被时代裹挟而不能自主。再到张文祥刺马案中第四讲“千古疑案”,林乾老师借审案者的异常归宿、马新贻亲信的不平、李鸿章致信丁日昌的暧昧言辞等为铺垫抛出了“待解四大疑点”,发世人所共发的疑问,伸世人想共伸的感情——“马新贻案是两种政治军事力量较量的一个插曲!”这个判断为故事的叙述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四、悲悯情怀、经世致用

行文至此,若只论该书的框架与叙事分析模式终究显得笔者器识狭小,林乾老师写作此书的目的绝非将其作为一般的法律科普读物来对待。作为作者的林乾老师在行文中表现得很冷静,但越是深沉的感情越是不动声色,那些嬉笑怒骂已然在血淋淋的故事面前变得云淡风轻而意蕴深长。三大名案无疑都是关乎生死的大案,在那个乾坤倒悬的社会,小民的生死何时掌握在自己手里?杨乃武因性格耿直而被构陷,王树文因年幼无知而被蛊惑,张文祥的义气或被编造为戾气,生于斯世的葛毕氏因“不贞不祥”被厌弃,还有那些被牵连而枉死的证人们……这些都是可悲可叹的。林乾老师在叙述临刑呼冤案时一再使用“最底层的小百姓”来称呼王树文,同情之心溢于言表;当唐咸仰坚持平反时,林乾老师用“一向正直有为”、“唐咸仰选择了坚持,坚持为本案平反”等话语来表达他对唐的敬仰;还有专业素养精湛之薛允升、刚直如赵舒翘等都为后人所欣羡;李鹤年的回护、狡辩与弥缝显示其只手遮天的权势;中兴名臣的荣耀背后原来也有那么多的隐秘与委屈。这些个体因抽离出历史而可敬、可叹甚至可恶,但将其放诸大背景下却也看到他们有各自的苦衷、各自的诉求、各自的不得已。在这种大历史的关照下,对历史充满“温情与敬意”的林乾老师所要表现得感情必然是深刻的,这是对历史的悲悯,对现实的关切。再细细追思,三大名案中的众生沉浮也多源于传统中国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设计的弊病,这种制度自身的结构缺乏行之有效的纠错机制,若没有言官如刘秉厚进行纠劾这样的监察机制的存在,若缺乏涂宗瀛和唐咸仰的坚持、缺乏胡雪岩的赞助和帝师翁同龢等人的努力,名案也不过是徒增的冤案而已!因此,三大名案并非只是个体的悲哀,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三大名案是晚清司法的晴雨表,破碎旧山河焉有健全的司法制度?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致力于法治建设,人民的权利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最后,我不禁想到赵舒翘因临刑呼冤案而一战成名,之后更是赓续薛允升而并列为清末的“二大司寇”。名案和名官总是相伴而生的。而近些年法史学界兴起的“陕派律学”研究,若更用心地考证“陕派律学家”们的生平,或许会更多地关注到在家国残破的岁月里,司法的废弛和社会的“情伪万端”才呼唤着这帮“刚强严威”的士大夫们重新发阐注重实践的传统律学吧!

(徐立星)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