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道法自然 妙悟天机

来源:民生网2020-05-06 13:52:18

与马程的联系中断了三十二年,去年又机缘巧合地联系上了。看了他的一些画作,既感惊喜又似乎早在预料之中。初识马程时,他还是个的学生,我则是教数学的老师,两人都与艺术无关。由于他参加了我当时组办的文学社,对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小小的个子,整天满脸都是憨憨的笑。对于从事数学教育的我,画的门道完全不懂,当时只是感觉他的画与其古典诗词的创作一样,总是透着几分“憨拙”,但简约拙朴的画风后面,透出一种特别的执着和悟性,虽说不明白,但却印象深刻。三十多年后,再看到已然成为大师的他的画,居然隐隐约约还能感到当年那种敦厚与温和,豁达与执着,甚至还能感到一些“佛性”和“禅意”,与其原本的性情特点确是颇有吻合,确实画如其人。

他嘱我写些文字,我不太懂画,于是想到结合我近年来在数学文化、科学与艺术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以及学习书法过程中对笔墨的体会,谈点看法。

先谈谈数学与艺术的关系,与“美”的关系。数学不仅与美学密切相关,而且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到处闪现着美的光辉。早在二千年多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极度赞赏整数的和谐美,圆和球体的对称美,称宇宙是数的和谐体系。古希腊的美学体系几乎就是由数学家建立起来的,当然,那时的学科分类也不像现在这样文理科泾渭分明,数学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艺术家。第五世纪著名数学评论家普洛克拉斯进而断言:“那里有数,那里就有美”。近现代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对数学中的美更是赞叹不已。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常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则说:数学实质上是艺术的一种。

从中世纪转向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与数学的结合达到巅峰。这个时期,西方艺术经历了从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化的深刻变革。为了打破神学宗教和虚无概念的束缚,关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人本身,需要人能以理性的明智去正确地认识世界,而这种认识方法论基础就是数学。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艺术家如乔托、阿尔贝蒂、达芬奇等,同时是哲学家、建筑师、工程师等,他们普遍有很好的数学素养,他们秉承古希腊学说“自然界的本质在于数学”,运用数学方法建立了科学的绘画理论(同时还有科学的音乐、语言等理论体系),让数学与艺术真正融为一体,甚至从绘画透视理论体系的探索过程中,引入了新的几何思想,并衍生出一个全新的数学分支—射影几何。

以上谈到的是西方绘画艺术,很少有人论及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很多人认为,国画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写意,即从创作和欣赏方面,都不讲究现实物象的“形似”,而重点是“意会”,因此国画与数学(科学)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完全没有任何交合之处。而以我之浅见,却不以为然。因为就绘画艺术的本质来说,东西方艺术都是一样,都是人类对“真”和“美”的探求、提炼和再创作,在最基础的价值取向和创作原则方法上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具体的创作形式和操作技艺。比如,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自然物象的美感是一致的,对画面构图、空间关系的安排法则也是一致的……,因此,国画一定也隐含着与数学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西方绘画理论,完全可以用作国画创作赏析之借鉴。

近年来,基于数学科学的计算机数字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变,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也越来越紧密地与数学科学结合起来。“分形”就是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她既属于数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几年前,台湾交通大学陈明璋教授的研究团队根据分形理论,发明了“结构式复制绘图法”和“跳跃迭代法”,进而研发的“AMA”软件,可以绘制以山水等自然物象为主的“中国山水画”,于是出现了纯数学方法的艺术创作,这就意味着,未经任何笔法、墨法、渲染等技艺训练的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和简单的数学自然法则,创作出精美的图画,而且创作方法之简单,画面效果之精美,一定大大超出作者初始的预料。这样的画作,完全取决于创意和构思,与具体手工操作技艺无关。这种数学化的创作过程,能让创作者真正体验和理解,何谓“万物皆数”,何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马程可能并没深入研究过数学,不可能用数学方法进行创作,但他的作品却与数学思想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我所看到的马程作品,不管是宣纸泼墨还是陶瓷板描绘,山水人物虫鱼花鸟,基本都属于写意画,其共同特点是不求点画精细,重在蕴藉丰富,淡化笔墨技法,顺应自然天成。这种从纷繁复杂的具象中抽象出本质思想,遵循自然,以简驭繁的方法,就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不是说马程天生通晓数学,正如绝大多数画家并没学习研究过射影几何,然而他们却能运用射影几何的思想方法处理画面的层次,表现空间的立体透视感;同样,多数音乐家没学习过正弦函数,然而成就其美妙乐曲的关键恰好就是正弦波和它的周期律。大量的事实证明,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与数学(科学、自然)高度契合。换言之,不符合数学科学(自然规律)的作品不能称其为好作品,不能运用自然规律顺应天机的艺术创作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家的思想、心性、品位甚至创作技法并非单靠亦步亦趋、按部就班的学习训练形成,那主要靠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说“悟性”了。

我们常说的“悟性”起源于佛教与禅宗。悟性通常是指一种特殊的直觉判断与情感思考,它是以想象力为核心的心灵感悟、趣味认知,是超越理性逻辑的灵感思维和天才创造。是人类的天性流露出来的一种内在情绪冲动,是潜意识或无意识之中的理性闪光。它既神秘虚幻又现实可见。

未经专门学习数学,却能自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因“悟性”使然。注重心灵体验和精神感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特征,因此,艺术家的悟性往往是艺术作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对马程的画反复揣摩,便能发现这种悟性。

明确将悟性引入中国书画美学范畴的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他在《笔髓论·叙体》中曰:“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锺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又在《笔髓论·契妙》中云:“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这就是说,书艺要达到“玄妙”的境界,不能执着于感官经验(“目取”),必须以“心悟”来实现。但“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即是说“心悟”也不能仅仅执着于“心智”的作用,只有超越“心智”的局限才能真正做到“悟”,从而臻于“合妙”,即合乎“天道”,合乎自然。

继虞世南之后,唐代艺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云:“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这里所谓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就是说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需精神集中、想象活跃,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所谓“妙悟”,就是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对画中的“妙理”进行体味式的领悟。而要达到“妙悟”,必须“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即在欣赏和观照中,审美主体必须排除外界事物和内在欲望及其理智的干扰。所谓“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都是讲只有排除这种内外(物我)的干扰,才能在审美欣赏中由“凝神遐想”式的纯然观照提升和达到“得其妙理”的“妙悟”境界。以“妙悟”说明绘画欣赏中的感性直观方式,与当时禅学所讲的顿悟方式是一脉相通的。

马程喜欢画荷,初看他的荷花图,感觉很一般,甚至大多有些杂乱无章的感觉。特别是荷叶的画法,实在是特别,使用大块的散墨和随意的“破笔”,从局部或从形象角度来看,真看不出那是荷叶。然而,通篇细看,透过那些浓重色块,几笔简单的淡墨勾勒而成的荷花若隐若现,显得格外娇艳而洁净,荷梗柔韧健拔,婀娜而不失刚劲,整个画面在观者眼中,立时变得十分和谐统一,那些随意泼洒的墨荷更显变化无穷,蕴藉深厚。有时再加入几羽稚拙的小鸭或几尾灵动的小虾嬉戏其间,天真烂漫的童趣与通天彻地的禅意浑然一体,意趣天成。

马程其它山水泼墨也大多是粗看物象模糊,难能理解。然而凝神静气,极目遐思,往往是意趣盎然,妙得灵犀。仔细品味,能体察到他那貌似随意散乱的笔法之后隐含的严谨与工稳,感受到那些并没有多少新奇视觉刺激的画面之后蕴藏的思想和情致。这都是悟性使然。

(蒋云鹏)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