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加快推进台州农村数字化建设

来源:民生网2020-05-17 10:17:11

精密防控新冠疫情、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数字技术立下大功。特别是今年以来,台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引进“小红书”线上种草、阿里巴巴1688网络直播基地,开展“云上聚才”等一系列动作,大大促进了台州在线新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数字鸿沟”依然是台州乡村振兴、农村全面小康的主要障碍。当前,台州“三农”改革正不断纵深推进,数字化浪潮加速向县域、农村渗透,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填平农村“数字鸿沟”、加大场景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数字化,才能更好为台州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数字鸿沟”是台州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

城乡数字鸿沟,指的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相对于城镇而言,台州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等还较为滞后。例如,农村地区的网络硬件及软件设施较少,也缺少软件开发、网络运营资金,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近年来台州农村地区的网络设施有所普及,但是网络覆盖率还较低,农民仍然主要通过电话和电视来获取信息。此外,农村网络和通讯建设的收益较小,只能依靠国家来建设,投入力量的不足导致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电商发展缓慢。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进步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农村电商在农产品推广方面的经验和力度都不足,也缺乏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农村的农产品在推广和销售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农产品销售网络平台,虽有一定作用,但是这些平台规模较小、销售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缺少运营人才。当前,台州农村地区的网络人才严重短缺,专业网络技术人员极少,不利于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发展中。在发展新型经济的背景下,采取多种途径吸引大批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

四是数字普惠金融滞后。数字普惠金融区别于传统普惠金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技术驱动性,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各种金融科技的应用,都要有强大的互联网软件和硬件设施作为支撑。农村不具备强大的基础设施,数字普惠金融政策优惠就难以享受。

二、农村场景营造是突破“数字鸿沟”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我们应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增强数字经济可及性,消弭数字鸿沟,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员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加快农村数字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推动“新基建”下沉农村。农村除了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外,和城市一样,也要推动“新基建”下沉农村。首先要提高网络普及率,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网民数量,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用户的数量,确保农民能够随时获取各种信息。其次要推动5G基站向农村延伸,确保道路、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是主动培育与供给场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了具有科技感和创造性的新场景。场景营造是组织新经济的工作基础。在新经济时代,拥有“全景化”应用场景的农村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主动培育和供给场景的能力成为农村发展新的竞争点。农村和城市一样,是场景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首先,台州可以构建农村金融的“中央大脑”应用场景。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着手谋划生成一个农村金融的大数据系统。这个大数据系统就成了台州农村金融的“中央大脑”。这个区块链系统能够动态及时知道农村金融的运营情况,把政府、金融机构、农户、农村集体、第三方服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又分工明确,能够有效解决以往的“卡脖子”问题和各种“疑难杂症”。其次,构建营造农产品的流通场景。加强与头部企业如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借助网络技术为农产品的流通开拓市场,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通过应用场景创新,使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相对接,更快地实现市场拓展和网络推广,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渠道,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升。再次,构建营造乡村数字信用治理场景。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推动市政府创建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系统和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向农户、农业企业倾斜,更多投入到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上,强化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约束处罚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积极采用订单培养和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充分发挥电大农村教育基地的作用,安排农户通过参观和授课等形式学习网络技能,确保广大农民能够在网络上销售产品,从而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徐曙鹰)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