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刘潜:书画家的人格之美

2020-07-24 16:02:44

艺术是什么?艺术有用吗?   

艺术使全部人融为一体,使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艺术就像语言一样重要和普遍。艺术就是人类走过的路,艺术和科学,哲学,宗教等一起组成了人类的文明体系。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霍梅恩岩画;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高更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等,一幅幅巨作,纪录了人类前进的脚步。艺术超越科学与宗教,给人以精神慰籍和美的享受;艺术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艺术是人类美与梦的交织。          

书画家是我们这个民族灵魂净化之工程师,他们淡泊名利,孜孜不倦,好像与这个现实世界完全隔绝,但他们用自己生命质量延续着我们文明之光亮,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光亮点燃我们精神之光华,他们就是书画艺术家。他们或逍遥或散淡,他们或激情四射,又或大默如雷;他们既怀出世之想,又不畏入世之艰辛;他们清澈、儒雅、纯朴;他们是浪漫的,也是执着的。他们发现美,创造美,他们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化身,试想,如果没有书画家装扮的这个世界,将是何等的暗淡无光。艺术家应是他所处的时代里,对生活意义具有最崇高和深刻的理解的人。     

书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璀璨皇冠上最亮丽的明珠。书画家,不仅仅局限于书画艺术这个小小的范畴,书画家往往显露出来的只是其学养冰山之一角,书画家的称号只是其伟大人格的副产品。没有崇高人格,没有深邃的学问,没有济世的情怀,只会舞文弄墨,沽名钓誉,美其名曰书画家,试看,现在大师、大家满天飞,像明朝一样,“圣人满街走,贤士多如狗”。我个人看来,这些染污了书画家这个崇高的称谓。当代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特别是那些蹂躏,践踏书法的江湖艺人,用鼻孔写的,用针管泚的,用人体滚的,丑态百出,好像书法是个大蜜罐,谁都想把手伸进去捞一把。        

如果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与抱负,称不上书画家;如果没有“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魄力,称不上书画家;如果没有“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洁与孤寂,称不上书画家。

    

书画往往与诗、文、琴、棋并驾齐驱,诗书画印,琴棋书画,相应成趣,相得益彰,《大学》中说: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怎么修?请看,周代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周朝王室教育培养王室子弟的六门功课,然而几千年来唯有书,完整延续至今,书即识字、写字。历代以来都把练习书法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我们书法作为一种文明文化基因的存在形式,由此而影响到很多艺术门类,诸如绘画,建筑,雕塑等等艺术的审美与范式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征。可以这么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之审美是以书法线条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审美习惯。举例来说吧,像我们主要的绘画形式——中国画,主要讲究骨法用笔,骨法用笔就是书法用笔,要用线来表现,这个与西方绘画是绝然不同的。这个就不展开讨论了。因为牵涉到东西方文化差异下产生的艺术表征的巨大差异,究竟谁优谁劣。不能盲目下结论。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支神奇的毛笔。总括一句:中华文化和文明无不与毛笔息息相关。我们从纵向来看,在上古时期,先民烧制陶器,素的陶器有实用功能,但没有欣赏功用,先民也爱美,所以在陶器上用天然的矿物质画上一些线条,图案,其中考古发现,很多陶器上留有毛笔画的痕迹。再看看夏商周,其中甲骨文是用尖形器刻制的,但如果直接刻的话,绝对没有这么精细,精美。我的思考应该是先书丹再刻。再到周、秦汉就毫无疑问是用毛笔书写的。从出土的竹简,青铜器,碑刻都能清晰地看出毛笔书写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前面我们都是使用毛笔来书写和绘画。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把我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些根基动摇了。优美的文言文被白话替代了,毛笔被钢笔铅笔代替了,更有甚者,还有人提出要废弃我们的汉字。多么荒唐啊!但,现在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毛笔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手中。   

毛笔中包含有大道。毛笔虽然结构极其简单,但却符合了大道至简的原理;易经中有三易之说,其中毛笔就符合三易之道。毛笔本身,毛笔与纸、墨等,形成了许多对矛盾体,如阴和阳,刚和柔,软和健,润和燥,黑和白等等,几乎可以将宇宙自然中之万象收于笔底,亦可将人之至虚至玄之心境行诸笔端。

毛笔,如此简单的结构,如此平常的材料,如此其貌不扬,却握在我们手中达几千年之久,文人提笔安天下,正因为有了这支笔,才书就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正因为这支如椽之笔,才绘成了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正是有了这支笔,我们中华民族才永远屹立不倒!    

在毛笔辅助作用下,书与画,不仅是个人的创造,也是人类进步与升华的标志,像诗歌一样,是远方的灯塔与希望。透过书与画,我们能看到其背后深处伟大而永恒的光亮,伟岸而不朽的人格。             

用托尔斯泰艺术论中的话作为我的结语吧:艺术将来要努力于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努力于传达人类友爱之精神!这也是我艺术的座右铭。

(文/刘潜)

艺术家简历:

刘潜字易之,号大谦,籍贯湖南,旅京二十载,现旅琼居海口。资深书画传习人;儒释道文化自觉践行者;公益中国书画家;传统文化积极推广和传承人。旅琼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型书法家张荣庆先生弟子。

曾求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修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

善诗文,对古典文学、哲学有深入研习。代表作有《信心之力》、《龙赋》、《钱说》、《求贫赋》、《书之道》、《书之法》等。

书法研习达30年之久,善行书、楷书、草书等书体,于二王一路用功尤勤。在国画方面以山水为主攻方向,兼善花鸟。对宋元诸家曾十年一室,精研覃思,画学功力日渐笃实。

旅京期间,以策划设计为职。曾服务过诸多国家机构和大型企业,设计策划曾引领潮流。喜收藏、好鉴赏,对书画、古玉器、古陶瓷尤情有独钟。

由书而入画,由画而入诗,由诗而入人生悟境。​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