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人工智能对战传统种植,谁家草莓种得好?

来源:民生周刊2020-08-04 11:34:11

(原标题:《人家草莓为啥种得好》)

从帮助农民卖得好,到指导农民种得好,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给许多电商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如何共同促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农业劳动力将越来越短缺,劳动力在农产品成本中的比重日渐提高,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事生产结合,或许能为农人们提供更低成本、易于操作的数字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带来更加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

8支队伍全力比拼

7月23日,昆明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8个独立温室格外引人注目,每个温室统一配备6条10米长的基质槽,刚定植好的“章姬”草莓整齐排列,工作人员进进出出,忙着补充由珍珠盐、草炭、蛭石调配的基质。

一场吸引全球的农业大赛拉开帷幕,评委是15位数字农业与草莓领域的科学家,进入决赛的8支队伍包括4支青年农业科学家组成的科技组和4支由农人组成的农人组。

农人组分别为纪荣喜劳模工作队、圣野浆果富民队、艳九天巾帼队、神农小队,这4组种植高手来头不小。艳九天巾帼队队长沈海燕曾获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金奖,有“草莓皇后”美誉;纪荣喜劳模工作队队长纪荣喜是全国劳动模范、镇江草莓协会会长;圣野浆果富民队队长马廷东是东港市草莓协会会长、辽宁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神农小队是清一色沈阳农业大学女博士。

“我对农人组有很大信心,如果是相同产量,我们的成本低。现在的农民必须考虑成本投入,智慧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成本与产量品质会在此次比赛中有一次较量。”沈海燕说,“未来人工智能与传统种植要融合,对两种农业种植方式的比较,能帮助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种植方式、技术,带动更多农户进步。”

科技组由AiCU、智多莓、NJAI.莓、CyberFarmer.HortiGraph 4支AI队伍组成。

“采用新技术的种植策略,肥料利用率可达到50%以上。” NJAI.莓队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倪军算了一笔账,经过实地测算,每亩可节省水70%、肥50%左右,相当于每亩地节约350元,而且还能省下400元的劳力成本。

倪军认为,利用多样性传感器及作物生长感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升产量和品质。此前,其团队已在大田粮食作物生产中的氮肥管理领域有成功经验。

▲参观者在农人组草莓地头交流。图/张兵

草莓助力扶贫

智多莓队是来自云南本土的技术强队,分别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昆明农科院、云南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和工程师组成,队伍成员曾在怒江大峡谷等贫困地区,给村民提供草莓种植的科技支撑。

“我们计划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在草莓生长上,这项技术此前被公安、化工领域成熟应用,常见于毒品、化工品的无损检测。”智多莓队队长、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飚说,“原理在于将光谱变化同植株生长、病虫害对应,并通过15项环境参数、7项作物参数建立起一套草莓PCSE生长模型,并由AI自动做出种植策略判断,希望可以训练农人,让其灵活掌握应用这套技术,让农民变成技术工人。”

“去年,我在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和洛本卓乡建了两个草莓示范基地,引进国内外草莓优良品种6个。”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所长陈杉艳说,“其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京藏香和京泉香在两个示范点表现都非常出色,早熟、抗性强、品质佳、产量高、易栽培等优势非常显著,未来将作为该区域的主栽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在当地,种植面积为10亩的示范点效果不错,价格飙升到每公斤60元,甚至供不应求。这一点让陈杉艳完全没想到,从怒江进入西藏的公路修好后,游客多了起来,需求量很大,种植户积极性高涨。

怒江当地种植蔬菜的毛收入约为每亩3000到5000元,种植草莓可达每亩2.4万元,当地政府已将草莓作为特色产业扶持发展。

人工智能+传统种植

“我们希望以高原草莓种植为样本,促进更多青年农业科学家和顶尖新农人间的交流协作,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生产、种植策略、生长模型等结合,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智慧生产解决方案。”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拼多多副总裁陈秋坦言。

他说:“在比赛相关经验、数据和样本的基础上,我们将持续投入,希望能够为更多农产区和农业种植者提供低成本、易操作的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带来更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

在生产端,农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人力管理成本高,高素质劳动人才整体稀缺,并且,农业数字科技含量相比其他行业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6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分析政府、企业在推动中国农村电商人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需求做出预估:2025年缺口为350万人。

“这次比赛的初衷,在于探索将国际最前沿的数字农业科技做本地化应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并在中国各大农业产区落地。”活动的另一组织方、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说,“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希望参赛选手能够为小农户对接新科技、走向大市场,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此次决赛,90后成了种草莓主力军。“我的团队成员共4人,包括从事草莓种植10年的技术总监王丽娜,还有两名刚投入农业的90后大学生。”沈海燕说。

艳九天巾帼队队员孙郁晴生于1996年,是一名“莓二代”,刚拿到美国东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从安徽农大植保专业交换到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学习两年后,孙郁晴倾向于继续学习农业经济学和计算机。她认为,未来一定要把农业和AI结合起来,至少要先全面数据化。

圣野浆果富民队中也有两名90后农人。马东妮生于199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专业,进行生物改良土壤领域的创业。杨远杰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草莓种植领域,已在东港草莓种植和育苗方向扎根7年。

纪荣喜在镇江的实验大棚里,加装了补光、补温、温湿度传感器及水肥一体化设备。“我60岁可能就不种草莓了,将来谁来种?怎么种?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学到几十年的种植经验,最好不过。”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