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几点思考

来源:《人民论坛 》2015-03-11 10:13:54 湾区 深圳 经济

摘要:发展湾区经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主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湾区经济内涵特征和演变规律,对于加快发展世界一流湾区经济。

吴思康

【摘要】 发展湾区经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谋划,主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湾区经济内涵特征和演变规律,对于加快发展世界一流湾区经济,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湾区经济   创新经济   深圳品牌         

湾区经济的内涵和关键要素

湾区经济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但一直缺乏系统、权威定义和经济学原理分析。深圳所追求的湾区经济,是依托世界级港口(群),发挥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背靠广阔腹地,沿海湾开放创新、集聚发展,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经济。世界上以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景秀丽而著名的湾区有东京湾、悉尼双水湾等。但是对世界经济版图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它们文化开放、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区域协同,是区域经济的突出亮点。分析这些著名湾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并与其它类型区域经济形态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关键要素或共同特征。

高度开放性。湾区经济靠港而生、依湾而兴,具有天然的开放属性,开放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优势。在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海运成为对外交流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直接推动港口成为连接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重要节点。湾区经济依赖国际港口发展而蓬勃,在不断扩大的货物贸易中,港口城市成为对外开放门户,促进了国际贸易、外来投资和港口发展。湾区城市在开放发展中,率先荟萃世界多民族文化,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形成不同于一般内陆地区、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在纽约湾区,外籍居民来自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纽约总人口的40%,形成了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集合体。

创新引领性。湾区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最先汇集了新的信息和人才资源,激发了创新活力,催生了创新机构发展,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逐步成为有全球影响的创新中心。同时,创新又增强了城市发展动力,使得城市在不同阶段都保持了领先地位。农业文明时代,也就是港口发展初期,为满足货物装卸、运输、补给等功能的需要,产生了不同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专业港口运输及其服务业。工业文明时代,率先形成了依赖于大规模港口运输的临港工业,伴随而来的贸易、金融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后工业化时代,湾区城市率先发展信息技术,并推动了信息服务业、新兴商业模式等发展,继续依靠创新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宜居宜业性。比较研究发现,湾区经济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湾区城市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湾区因靠近海洋、海湾,形成了怡人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港口城市往往是新兴城市,城市规划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形成了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湾区城市对内陆乃至世界资源产生强大吸引力,集聚了世界各地的投资,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带来了大量的年轻移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区域协同性。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港口城市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发展壮大,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世界级港口需要有世界级腹地的支撑,否则很难持久兴盛。如曾跻身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的台湾高雄港,虽然具备强大的运输转运能力,但由于没有广阔腹地货运量的有力支撑,逐渐被新的港口替代。同时,腹地的货物也要通过港口才能更便捷地运到海外,为谋求自身发展,周边区域也会主动承接外溢的相关产业和功能。港口城市和湾区腹地形成紧密依存、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湾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

纵观世界发达湾区经济,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

一是港口经济发展阶段:以装卸运输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局限于港区内部。20世纪50年代以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港口的功能主要是连接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货物中转运输。经济活动仅包括直接服务于港口转运的装卸、仓储、运输以及提供设备和船舶修理等,范围也局限于码头及相关水陆域内。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向港区外拓展,湾区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中心。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左右,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港口功能的完善,大量的人流、物流等在港口周边区域集聚,推动了港口城市的发展和兴盛。同时,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海洋运输的叠加优势,极大推动了临港工业的集聚发展。日本在东京湾布局建立了石油化工、钢铁等巨大临海型工业带,贡献了近60%的日本工业产值,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中心。这也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6%,凭借发达的工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跃升为当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三是服务经济发展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拓展到周边城市,湾区核心城市成为区域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围绕临港工业和对外贸易,催生出了一批新兴的服务业形态。与此同时,临港工业开始出现大规模产业转移,工业在湾区城市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产品设计、法律、金融、会计等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湾区城市由制造业中心向信息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管理中心等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湾区城市掌握了金融业等高端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产业结构也发生根本性改变。东京、纽约等城市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其中金融业占较大比重。

四是创新经济发展阶段: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经济活动范围拓展到更广区域,形成区域多个中心共同发展格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崛起。湾区城市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以网络服务、创新金融、供应链管理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经济发展,抢占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旧金山湾区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涌现出苹果、谷歌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

深圳及粤港澳发展湾区经济的基础和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粤港澳湾区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具备发展世界一流湾区经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辐射带动能力强大。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4万亿美元,相当于东南亚十国的50%,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的1.4倍;进出口贸易额接近1.5万亿美元,其中与东南亚国家双边贸易额约占中国与东南亚的25%,对沿线国家有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粤港澳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号称“世界工厂”,是沿线国家工业制成品的重要供应地。粤港澳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70家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银行,2014年港交所和深交所IPO总额位居全球第二。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粤港澳湾区地处西太平洋——印度洋航线要冲,与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航线距离比环渤海和长三角近2500公里和1500公里,是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发达区域。深圳港口的国际集装箱航线达219条,其中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航线170条,是国内拥有国际航线最多和东南亚航线最密集的港口。粤港澳拥有世界级海港群和机场群,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均居世界集装箱港前八强,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000万标准箱,是东盟最大港口新加坡港的2倍多;区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约1.4亿人次,是东盟最大机场印尼雅加达机场2倍多。

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拥有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有近30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获聘其他国家同等职衔的科学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深圳位居福布斯2014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首位。粤港澳拥有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批知名创新型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接近韩国专利申请总量,在国家(含中国)排名中位居全球第六位。2013年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0的四家中国公司均来自深圳。

制度体系开放完备。粤港澳湾区涵盖两种制度、连接两个市场,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香港和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司法独立,具有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地位。香港已经与67个国家签署民用航空协议、35个国家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17个国家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多年来位居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前列,被认为是全球最开放、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率先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

人文纽带关系独特。粤港澳湾区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有利于开展公共外交,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东盟、南亚等国家的粤籍华侨占华侨总人数的50%以上,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人文资源。香港和澳门是东西文化荟萃地,在促进中国与英联邦和葡语国家经贸往来中具有重要作用。

深圳发展湾区经济的策略建议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和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结合深圳的现实条件,建议做到“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携手周边区域,推动粤港澳湾区协同发展,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以创新引领湾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优化城市产业和空间布局,提升湾区经济核心区的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综合环境;更加注重提升湾区经济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湾区城市和沿线国家重点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质量引领,在更广范围打响深圳标准、深圳信誉、深圳品牌,高起点高水平打造湾区经济。

(作者为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