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刘春日:卧龙村里“牛”书记

来源:民生周刊2020-11-24 11:38:04

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步伐稳健,说起话来朝汉双语并用,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做群众工作耐心十足、细致入微,56岁的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西城镇卧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春日,是土生土长的卧龙村人,1997年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2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为民服务第一线,致力于党支部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从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着手,带领全村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每每忆起这20多年风风雨雨的村书记历程,刘春日总是感慨万千,也有碰一鼻子灰、打退堂鼓的时候,先进发展理念老百姓不理解、不接受、不执行,政策落实千难万阻,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可这个土生土长的卧龙人,总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放不下老乡的殷切期望,心里带着责任,肩上扛着担子,就又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下来。

“只要坚持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刘春日说群众工作就是个将心比心的事,把卧龙村当家,把邻里乡亲当亲人,真心待人、公正做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攻克不了的难关。

▲疫情期间,刘春日和村民们奋战在防疫一线。图/于海军

把握时机

20多年来,大到建桥铺路、兴修水利,小到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刘春日事必躬亲,村里的一草一木对于刘春日来说都有感情,把村子建设好是他的责任。

多年来,贫穷落后的卧龙村一直是刘春日的一块心病,年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甚至有些家庭温饱都难以为继,刘春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苦寻找拔除穷根的妙计良方。

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他把握时机,按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建设项目、发展产业,短短5年时间,养牛、养蜂和企业带动项目在卧龙村落地生根,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年人均收入突破6500元,贫困户彻底脱贫,减贫带贫效果显著。

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深谙卧龙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刘春日,看准了蜂蜜丰富营养价值和市场发展潜力,决定将养蜂业打造成龙头企业,从免费提供蜂箱由贫困户试养,到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从成功争取“中国椴树蜜之乡”称号,到建设养蜂基地实现规范化生产加工、规模化线上线下销售,他带领蜂农一步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点一滴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卧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蜂蜜之村”,前来买蜂蜜、学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投入500万元建设蜂蜜水产业建设项目,进行蜂蜜深加工,巩固了脱贫成果,夯实了产业基础。

不仅如此,为了推进医疗、养老、教育、卫生保障全覆盖,落实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惠民利民政策,村里建设了330平方米村部、200平方米门球场、4000平方米垃圾中转站、万余米自来水管道、5公里水泥路面、3座桥梁、100余盏路灯,卧龙村旧貌换新颜,成了极富朝鲜族特色的民俗村。

老百姓腰包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还实施了文化强村战略,围绕“十三勇士纪念碑”弘扬革命精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党性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卧龙村还联合金达莱民俗旅游度假村,着力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将革命老区历史和文化传播出去。

一系列惠民利民的举措背后,是刘春日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的乡村治理经验在卧龙村的生动实践。

纪律严明

危难关头,刘春日总是闯在群众前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成立防疫工作小组,带领党员干部封村、消毒,进行重点人员排查,利用广播、标语、手机微信等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严控人员车辆流动,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确保全村无一例疑似病例出现。

2016、2020年,卧龙村两次受台风影响,面临洪涝灾害,刘春日凭借多年经验提前安排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组织村民做好防汛准备,与村民连续奋战多个昼夜,保障了全村安全稳定,保证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刘春日说,越是危难关头越需要党员挺身而出,为群众撑起一片天,要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扑下身子,沉下去、融进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和群众交朋友,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才能赢得信赖和支持。

刘春日做事胆大心细,还有个牛脾气。要求工作务必做到严明的纪律、务实的作风和显著的成效。他深刻认识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以党建促脱贫,是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他注重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发展党员、培养致富带头人,不断增强卧龙村党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带动村民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实现脱贫目标。

刘春日很“细”,是村里出了名的“守财奴”,但凡使用经费,必须经过他亲自把关、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他要求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面子工程”他一分不花,但是为村里修桥铺路、建设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环境,这个“守财奴”却变成了“慈善家”。

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召开成员代表大会,制定章程,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进一步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群众成为改革参与者和受益者,确保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

当地老百姓常打趣地说,刘书记就像延边的老黄牛,能力强、有担当,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跟着这样的“牛”人心里踏实。也正是在这“牛”人的带领下,全体村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卧龙村也加快了乡村振兴的脚步。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