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尹丽君: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高质量的海淀教育

来源:民生网2020-12-14 18:17:09

12月11日,2020年基础教育学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海淀区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做主题报告,她报告的题目是《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高质量的海淀教育》。2019年5月,海淀区教育大会召开,就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到2022年,初步建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海淀品质的教育强区。尹丽君介绍了海淀教育发展的四大特点和教育人才培养的情况,汇报了海淀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在六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经验。

海淀区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做主题报告

尹丽君在报告中指出,推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淀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起“覆盖全面,体系完备,重点突出”的海淀教育党建新格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海淀教育。

目前,海淀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海淀区的基础教育办学规模位居全市之首,2020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达36.2万人,约占全市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教职员工3.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5万人,约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六分之一。海淀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190多个,党员教师有1万余人,党员人数几乎占到整个教师队伍的一半。

二是样态多。海淀区面积广,跨度大,办学主体多元,多样化办学类型共生。既有区政府教育部门举办的公立学校,又有驻区高校举办的子弟学校,还有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海淀地域广,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既有百年老校,又有新建现代学校。

三是类型全。海淀区共有201所幼儿园,169所普通中小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职业高中,社区学院1所,社区教育中心10家。此外,还有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400余家。已基本形成类型完备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四是要求高。海淀区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是全国知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大区,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区内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密布、高端人才聚集,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诉求较高。

尹丽君认为,经过几代海淀教育人的努力奋斗,海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区拥有北京市一级及以上幼儿园164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44所,新优质中小学49所,新品牌高中校18所、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3所、市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1所、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指导推进项目学校9所、中学学科教研基地106个。

关于海淀区教育人才培养的情况,尹丽君表示,海淀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比较高,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97.8%,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28.0%,普通高中阶段,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43.9%。海淀区还承担多项国家级教育改革实验,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学校和全国知名的基础教育名校长和名教师。全区有正高级教师43人,特级教师212人,占全市特级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

在高端教育人才培养上,海淀区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召开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和教育名家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推出了刘彭芝、李希贵、李晓枫等一批办学卓有成效的、全国知名的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共计30余人。依托这些名师名校长,创建教育名家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学科特色工作室,实行导师制,遴选中青年骨干校长、优秀青年教师进行跟岗学习,开展不同层次名师后备力量培养,形成一支名校长、名教师占大比率的骨干教师队伍。

2019年,海淀区首次开展校长职级的评审认定,共评选出16名特级校长、115名高级校长。这一改革,将校长职级与绩效工资挂钩,为“区管校用”打下基础,为校长专业化发展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面对未来几年,将有一大批校长退休,亟需加强后备梯队建设的实际,海淀区启动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工程。首期遴选了33名年轻学员,通过三年系统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湛、具有改革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教育后备人才。

尹丽君强调,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是海淀的“金名片”,是海淀兴区强区的重要支柱,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海淀区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成绩,得益于海淀区拥有一支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尤其是党员教师队伍。在海淀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全区19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万余名党员教师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全面推进海淀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如果说教育是海淀区的“金名片”,那么海淀区的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成就了这张“金名片”的光彩与荣耀。

关于近年来海淀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尹丽君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精彩阐述。一是树牢党员教师新时代新使命,全面加强党员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海淀区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广泛开展常态化、系列化政治教育和学习,引导广大党员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导广大党员教师把“立德树人”的重任牢记在心里、把“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使命扛在肩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标准。组织各基层党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讲话精神,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尤其是党员教师的第一标准,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以“四有”教师为师德品牌的评先、评优长效激励机制,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聘任、奖惩、工资调整、职务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人才推荐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前置性条件,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五年共推选北京市师德榜样(先锋)35人次,表彰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5905人次。

二是把握党员、干部学习新常态,全面推进党员干部教育阵地建设。为加强党员、干部的培养培训力度,2009年,海淀区教工委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海淀区教育党校”。教育党校成立十多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校会议精神,聚焦主业主课,全面履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陶冶党员党性的大熔炉”三大职能。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是学校”的办学原则,秉持“服务为宗旨,专业做培训,实现共成长”的办学理念,通过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培养工程,建立分层分类的党员、干部培养培训体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弘扬教育家精神,增强教育报国的使命和担当。目前,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内容均占到教育党校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课时量的20%以上。

2018年“七一”前夕,海淀区委组织部为海淀教育党校加挂了“海淀区委党校教育系统分校”的牌子,正式将党员教育培训纳入到党校工作范畴,构建起教育党校、学区、基层党组织“两级协同-三级联动”的党员教育工作机制。截止到2020年11月份,共有18256人次的党员教师在党校接受了两轮的党性教育培训。同时,教育党校下设的18个教学点,结合学区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培训,基本上实现了党员培训在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的全覆盖。

三是探索党员教师培养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章》规定: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教育系统党员的先进性既体现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在教育教学成为行家里手。多年来,海淀教工委一直坚持和完善“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党员教师培养工作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把开展“双培养”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双培养”工作台账,书记、校长作为“双培养”工作第一责任人,确定“双培养”近期、中期和长期培养目标。

“双培养”工作开展以来,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吸引力明显增加,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党员教师在群众中的威信明显增强,培养出了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专业人才和优秀共产党员,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双培养”工作模式,实现了党建与业务(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

海淀区高度重视思政课及其教师队伍建设。教工委书记亲自抓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通过选取优秀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大中小学生同上一节思政课活动,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锋和表率作用,进一步促进海淀形成大思政、大德育格局,共绘育人“最大同心圆”。各学校党组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分析,结合“双培养”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中发展党员力度,不断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做好“四个引路人”,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未来3年,海淀区思政课教师中党员教师比例将逐年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中党员不低于80%,小学同样侧重考虑思政课教师发展。

四是构建“四双一督查”新机制,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落实。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海淀区探索建立了“双标准”“双报告”“双满意”“双测评”机制和党建督查制度来保障党内民主的实现。“双标准”,指《海淀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和《海淀区教育系统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标准》,抓住基层党建工作中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两个关键,使得基层组织建设有依据、有参照、可考评。“双报告”,即“党组织书记代表委员会向党员群众报告工作”和“校长代表领导班子向全体教职工报告工作”,充分尊重了党员教师和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党员、依靠群众,主动地让党员群众参与党的组织生活和学校的发展。“双满意”,即党员对党的书记及其委员会和党的活动实效满意、教职员工对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两个作用满意,强化服务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观念,把党员干部和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和衡量学校党建工作成效的标准。“双测评”即党组织“满意度”测评和“干部网上民主测评”,从党员、群众两个评价主体出发,通过网上“背对背”的客观评价,反映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展成效、存在问题,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学校民主。“党建督查”即教工委每年向基层学校派驻党建巡视组,就“双测评”落实整改情况及学校党建整体状况征询党员教师和干部的意见,形成党建巡视报告,督促学校党组织整改落实。

五是创新党性教育“新载体”,建设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从2013年开始,海淀区教育系统先后开发包括福建古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山东临沂、河南兰考、红旗渠在内的全国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7处。利用这些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场所,共组织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班30余批次,接受党性教育的党员、干部达600余人次,实现了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在所有校级干部中的全覆盖。

在利用已有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海淀区教工委正在建设具有海淀地域特色和教育行业特点的海淀区教育系统党性教育基地,积极探索利用海淀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精心设计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环节。目前,先后开发了包括香山革命纪念馆、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烈士纪念广场、李大钊烈士陵园、一二·九运动纪念亭、贝家花园等在内的海淀革命文化现场教学资源;包括学院路“八大院”教育报国文化群落、中科院科技报国文化群落在内的海淀科教报国文化现场教学资源;包括十一学校、八一学校、育英学校、五一小学、七一小学、六一幼儿院等在内的12所红色学校文化现场教学资源,最终将构建起“1+12+N”的海淀教育系统党性教育现场教学体系。

为更好地组织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将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使现场教学更具规模、更成系统、更有操作性、更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设计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组织实施的四个基本环节,即“党史回顾(听一堂党课)——现场感悟(去一回现场)——分组交流(开一次党会)——党性分析(写一份报告)”,也可概括为“听”“看”“思”“行”四环节。通过程序化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引导党员教师进一步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遵守党规党纪、保持清正廉洁、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先锋作用。

六是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淬炼党员的党性。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海淀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改革,在逆势奋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疫情就是命令,各个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到了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无论是线上教学、录制全国公开课、返校复学、中高考组织保障,还是下沉社区防控值守,基层党组织总是能够冲在第一线,党员干部总是能够站在艰苦岗位最前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之时冲得上去。2020年,党员教师参加社区值守,累计值守17918人次,值守总时长2380小时;中高考组织考生全员核酸检测,增设考场204个,增设备用考场127个,为2.8万中高考考生打造了一个健康、平安、温馨、安全的考试环境。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海淀区对口帮扶河北省易县、赤城县、内蒙古敖汉旗、科右前旗,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市,同时还承担援藏组团帮扶、援青外派支教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丹江口对口交流工作。全区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和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总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把扶贫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准;作为培养锻炼干部教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方式。在扶贫攻坚任务中,海淀区的党员教师勇于担当,积极到艰苦地区异地支教,为贫困地区师生线上授课,与对口地区在海淀跟岗干部教师进行一对一、手拉手指导等等,展现了海淀党员教师的责任担当。因教育扶贫成绩突出,海淀区教委荣获“2020年北京市东西协作扶贫组织奖”。

疫情防控、教育教学和扶贫攻坚的成果证明,海淀教育系统这支党员教师队伍是经得住考验、能战斗、能打胜仗的队伍,也是海淀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

尹丽君最后表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之际,海淀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完善党员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