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文化遗产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经济 > 人民文化遗产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公示 耒阳坛下铜锣入选

来源:民生网2020-12-25 14:26:38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337项,其中,新列入198项,扩展139项。湖南省耒阳市申报的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扩展项目入选。目前进入公示阶段,公示期20个工作日,从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结束。

耒阳坛下铜锣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时刘备南下入蜀,派张飞驻守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耒阳市志》载:“(坛下圩)清代即以加工铜器而出名……1952年成交额25万元,上市铜器5000件……尤以铜锣、铜钹等响器音质好,享有盛誉,远销9个省市。”

坛下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严谨复杂,要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进行,火候和技艺手法要求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中尤以配料和定音最为重要,其配比的精准度关系到铜锣音质的好坏;“一锤定音”技术性最强,其手感力度的掌握,眼力、听力的配合,全凭悟性和经验,三者完美统一,需长期实践方可掌握,这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

坛下铜锣音质清脆纯净,宏亮悠远,音准好,品种多,经久耐用,有一锤定音的神奇。现产品主要销往湘、鄂、贛、皖、渝、川、滇等近20个省份,乃至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华人社区。

铜锣作为中国传统响器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影响重大,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坛下乡上千年的铜锣制作历史,上百种铜锣制作技艺,充分展现了我国民间手工技艺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体现了传统技法与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揭示了心与手、技与艺、技与道的奥秘与真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科学价值。2016年,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若此次公示期后,坛下乡铜锣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将成为耒阳市继“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之后第二块“国”字号非遗文化名片。

近年来,耒阳市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积极探索传承发展新路径,推动“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扶贫”融合发展,打造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以生产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将非遗“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全子玉 资一帆)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