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名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名品

木工制品走红网络,传统工艺引领新潮流!

来源:人民名品2021-01-27 15:32:52

中国传统木匠工艺是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木匠工艺与新的文化潮流相结合,焕发了新活力。如今,随着众多新潮的木工制品走红网络,传统木匠工艺再次占据大众视野。

一、木工制品吸引眼球,网友直呼太潮了

2020年12月,来自福建省莆田县的卢正义老人的故事登上央视新闻微博,引起网友热议。据了解,72岁的卢正义是一位老木匠,自2020年5月开始,他将自己制作木雕作品和作工环节拍摄成视频上传到B站,吸引了百万粉丝。卢正义制作的木雕与传统的木雕不同,他将目光对准了如今年轻受众喜爱的动漫角色和游戏角色。这些与传统木雕手艺结合出现的木工制品栩栩如生,别有韵味,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如今,只要有新的“人气二次元”形象出现,就会有粉丝留言拜托卢正义这位老“二次元”去雕刻作工。

“爆红”的老木匠不止一位。

2020年8月,福建省龙岩市新桥村的李石水老人“火”了。70岁的李石水老人为孙儿蛋蛋做了一辆纯木制小车,两旁如“螳臂”般的木构件会随着车轮上下起伏,形似“螳螂”。这辆独一无二的“螳螂车”,被孩子父母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引来无数网友点赞。看到网友们对李石水老人作品的热情,老人的儿子与儿媳开起了网店,让老人的手艺可以进入更多人的家庭。

2020年12月,李石水老人接受北京一家游戏公司的委托,利用榫卯技艺手工打造了一款形似“变形金刚”的“偃甲人”。

榫卯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偃甲人”高70公分,全身由100来块木头部件组成。这款“偃甲人”一经推出,便受到许多消费者青睐,不少网友纷纷留言求购。

除了各类网红玩具,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地球后,木匠工艺同样一显身手。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地球。贵州省遵义市的木匠小伙安旭把自己用木头仿制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视频发了出来,作为自己送给嫦娥五号的一份礼物。

安旭萌生出制作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的想法,来源于一次与妻子和爷爷的对话。12月4日,爷爷正在观看嫦娥五号的新闻,他答应爷爷可以制作一架飞行器带爷爷去月球看看上面有没有玉兔。正是这样的一句玩笑话,便开始了他的“奇思妙想”。

从12月4日开始动工,到12月17日嫦娥五号重返地球,安旭每个晚上都要加班到深夜。他希望能在嫦娥五号“回家”当天,把模型赶制出来,为航天科研工作者点赞,为祖国献礼。最终,他如期完成了这件高度和长度都超过2米,重达200多斤的木工作品。

除了木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安旭还设计了许多有趣、实用的木工制品。例如木制送餐盒,就是安旭专门为经常进山务农的父亲设计、打造的。提着它走在高低起伏的山路上,平平稳稳,里面的汤也不会洒出来,比以前用背篼送饭实用得多。

安旭在网上走红,一些网络上的商业合作也随之而来,有的设计还实现了量产。

二、拥抱新文化,木工能长“红”

木工制品走红网络,受到消费者欢迎,既得益于传统工艺中蕴藏的古老文化与智慧,也得益于新时代木匠们的创新思维。

结合新文化形象

木工制品的形象与以往不同,更加注重年轻人的喜好。专家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年轻受众喜爱的文化形象有了变化,一些动漫游戏的“二次元”形象有很高的人气,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除了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形象,一些传统的经典形象也被“二次创作”,例如孙悟空,2020年一款名叫“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宣传片吸引了许多眼球,其中的孙悟空形象与以往的传统形象有较大变化,但却得到年轻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木匠们将自己的目光对准这些新形象,是好的创新。

注重新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拓宽也是木工制品走红的重要因素。专家指出,木工制品以往日渐式微,并非消费者不再喜好,而是木匠们大多年纪较大,不会利用互联网宣传自己的产品。如今,木匠们上传制作流程的视频,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木工制品再一次回到消费者的视野里,就能再次“翻红”。

(来源:“人民名品”微信公众号,编委/执行副总编辑:马海涛,主编/编审:郭梁、赵慧,编辑:唐晓彤、魏良炜,责任编辑:梁雅婷)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