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解读丨金华为何把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作为关键之举

来源:民生网2021-01-29 09:27:33

编者按:近日,浙江省金华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把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被认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引领金华人才和创新工作的突破性、标志性文件。为此,金华市相关部门对该《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全文如下。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大力推进人才科技攻坚工作。1月12日,金华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把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关键之举,是结合金华实际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引领金华人才和创新工作的突破性、标志性文件。

一、为什么把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关键之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研究了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工作,作出《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聚力三大科创高地,以超常规举措打造全域创新体系,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的要求。市委七届八次全会进一步确立创新首位战略,把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九市建设”之首,把人才科技攻坚摆在“四攻坚、四争先”之首,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这些决策部署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

近年来,我市抢抓战略机遇,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举措,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先后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成功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市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领军型创新人才集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如何变短板为潜力板、向创新要动力显得尤为紧迫。可以说,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的必然选择;是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指示精神,建设浙江“重要窗口”重要板块,展示金华担当作为的必然选择。

因此,从科技创新支撑金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出发,《意见》把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关键之举。

二、如何对标“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

金华于2018年4月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同年6月,成功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在谋取从创新节点城市向创新枢纽型城市转变,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坚持“四个面向”,贯彻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为抓手,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为突破口,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速创新资源汇聚,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体系,全力打造“浙中科创高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枢纽城市”,为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意见》在目标定位谋划中坚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50人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20万元/人;初步建成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科技与社会民生更加融通,科技创新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良的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三、《意见》提出“四个新”有怎样的统筹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必须系统谋划、全面部署。为此,《意见》着眼全局进行系统性构筑,提出“四个新”的要求,即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形成新优势,梯度引才迈上新台阶,创新生态形成新格局。

其中,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是要高起点规划建设“浙中实验室”,基本建成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引领,师大创新城、中央创新城、光电创新城、金兰创新城为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先进技术研究硬核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创新生态优良的浙中科创大走廊;现代产业形成新优势,是要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链互补、创新链互融的跨区域协同合作发展机制,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着力打造浙江创新智造高地;梯度引才迈上新台阶,是要加快集聚一大批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婺商队伍建设,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促进创新人才集聚裂变,实现人才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着力打造浙中科创人才“蓄水池”;创新生态形成新格局,是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加快形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构建“一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一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廊(浙中科创大走廊)、一室(省实验室)、一地(科创飞地)、一链(创新生态链)、一池(科创人才蓄水池)”创新格局。

这“四个新”,既有彼此紧密关联的内在逻辑,又涵盖形成较为完整、开放的创新体系,构筑形成我市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系统工程。

四、《意见》提出了哪些具有金华鲜明标识度的重大举措?

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此,《意见》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创新安排。

提升区域创新能级,主要从加快建设浙中科创大走廊、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实施现代产业提升行动、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撑等五个方面提出打造都市区创新策源“新引擎”的具体措施。浙中科创大走廊确立了“一廊串联、六城聚力”的创新空间布局,努力集成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构筑支撑产业创新、驱动都市区未来发展的创新策源地;谋划建设“浙中实验室”,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持续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提质培优计划,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强化数字经济引领、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金华探索;组建市科创投资公司,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引育一流创新人才,主要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集聚、科技新婺商队伍建设、新时代工匠队伍培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和目标,着力打造浙中科创人才“蓄水池”。深化实施“双龙计划”引才工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力争到2025年,引进顶尖、领军人才500名以上,集聚人才项目500个以上;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青年博士倍增计划,“大学生留金”计划等,力争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水平实习基地500个,培育国家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名,新增就业大学生50万名;实施新一轮“科技婺商”培育行动,建设金华企业家学院,完善创新型婺商精英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打造300名以上由金华大工匠、金华杰出工匠、金华工匠、金华青年工匠为主体的工匠骨干人才队伍,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2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占比达30%以上。

聚力最优创新生态,主要从党的统筹领导、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策扶持、创新环境营造四个方面为《意见》具体落实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提出了组建市科技强市领导小组并实体化运作;设立“科技创新鼎”;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求各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推进科技服务“数字赋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总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狠抓首位战略,着力补上人才科技短板”,“狠抓科技攻坚,提升创新能力”部署要求,进一步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在行动上铆足干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全面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步伐,共同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数字赋能,拼搏争先,奋力书写人才强市、科技强市的时代考卷,为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