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跨越老年人文化消费“数字鸿沟”对策

来源:民生网2021-02-05 11:31:01

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老年人在文化消费领域越来越开始具有话语权。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中国社会生活信息化进程,也让信息社会“末梢”的老年人面对着更多问题。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鸿沟”,充分挖掘老年人文化消费的空间,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一、互联网时代与老龄化时代同时到来

第一,文化消费的“银发市场”逐渐扩大。近年来,我国新生人口不断减少,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2016年的10.85%增加至2019年的12.6%,增加了约2,600万。在“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03亿,中国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时期。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老年人的日常消费主要集中于娱乐社交、疾病管理、养生健康及日常生活等四个方面,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2019年,北京市老年消费者人年均支出超过2万元,市场规模将近1000亿元。其中,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位列老年人消费需求前三位。

第二,老年文化消费市场具有较大潜力。新一代老年人既有中青年人的开放的特质,也有中青年无法比拟的自主消费优势,被称之为“新老年”群体。全国老龄委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老年游客的平均出游时间为5天,人均消费超过3600元。据腾讯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55岁至70岁的微信用户已经达到6100万人。据阿里巴巴数据显示,到2019年中老年淘宝、天猫就已经接近3000万。

第三,“银发消费”从“生存型”转向“乐享型”。尽管KTV在年轻人文化消费圈日渐冷落,但却在中、老年文化消费圈逐渐盛行。2017年底《芳华》上映,45岁以上中老年观众贡献了总票房中35%的份额,打破了“中老年人不爱看电影,不舍得花钱”的偏见。据北京市海淀区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时间充足,老年人的休闲时间占全天24小时的30.83%,是老年人除了生活必需时间之外占用最多的时间,休闲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的轴心和主要生活方式。

二、老年人文化消费中的“数字鸿沟”在扩大

第一,中老年人的学习速度落后于互联网发展速度。老年人网民数量增加,但是比例低于年轻人。华东师范大学一项调查,截至2020年3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7%,老年网民普及率为23.7%,年轻网民为73.0%。我国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手机上网,但每5个老年人中才有1个人使用移动互联网。老年人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为4.4%,不足非老年网民(27.4%)的1/6;老年人人均手机APP数量为37个,仅为20-29岁年轻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为84个)的44.0%;老年人使用微信的比例为26.2%,不到非老年用户(88.9%)的1/3。

据《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36.4%的中老年人偶尔使用,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经常使用。路边招手打车仍是老年人的首选方式,仅有13.7%的老年人会使用软件预约打车,但在路边打车难度越来越大。

据调查,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市远郊县农村地区仍有一些老人一生从未到过北京市区,他们获取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多是依靠电视或者周围邻居的口口相传。目前,水、电、煤、气缴费等便民服务逐渐从线下搬到了线上,银行网点逐步减少,老年人使用银行越来越不便。

第二,疫情后期文化场馆网上预约制与线下免预约制结合有待落实。2020年1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公园、体育健身场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但据了解,目前多家博物馆仍旧执行全面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由于部分城市日接待量不得超过日最大承载量的50%,部分热门博物馆存在在线“抢票”现象,无法线下参观。

第三,企业与社会认知与实际社会消费结构变化存在“裂痕”,导致有效供给存在不足。根据一项针对老年人对市场上文化产品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表示满意的只占26.1%,一般22.5%,不满意为51.4%,超过一般老年人对文化产品不满意。目前,老年人文化消费五大槽点:“除了艺术班,就是广场舞”“想看演出离家远”“电影都是年轻人的菜,吃不来”“动辄消费过百,不如回家看电视”“想消费不知道在哪里”。

在内容产品端,比如我国影视产业资本与内容对于“小鲜肉”和“小清新”狂热追逐,而关于老年题材影视剧却极度匮乏。最近几年,除了《飞越老人院》《老有所依》等屈指可数的几部片子外,再无有影响的新作品。就连电视综艺也都是年轻人在玩,没老年人什么事。

很多普通消费品企业处在一种纠结矛盾的状态,由于中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用户本身已经老龄化了,但几乎所有品牌都不想承认自己是中老年品牌,担心自己定位的品牌调性会下降。

三、帮助“数字难民”跨越“数字鸿沟”

第一,建立“积极老龄化”理念,积极拥抱老龄化社会到来。在互联网潮流中,要提升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信任和信心亟待。根据2017年美国一家独立智库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65岁以上高龄的人中,有3/4表示他们需要别人帮助安装设置他们的电子设备;其中1/3的人还表示,对于使用电子产品和导航网络的能力,他们只有一点点或者完全没有信心。

同时,要扩大宣传,让全社会理解老年人参与互联网的社会文化作用。2017年2月13日,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发布了《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其中35.2%的老年人认为在使用微信或QQ等社交网络之后,认为社交媒体促进了代际交流。

此外,互联网时代要积极鼓励中老年人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更多中老年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等参与社会活动。中老年人并非不尊重互联网,凯迪数据研究中心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得出了“老年人媒介素养最高”的结论,这一令人惊奇的研究结果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第二,改善中老年文化消费的供给侧。近5年,上海有近200多家影院开始为60周岁及以上老人提供35元以内的特惠票价,优惠活动覆盖率已近二分之一。据《中日老年消费领域市场规模比较》显示,中国老年人旅游休闲消费总体规模是日本的5倍,中日老年人保健产品、服装类消费规模基本相同,而在老年人文化娱乐、化妆美容、健身引动等三项文化消费上,中国的消费规模远低于日本。

第三,为老年人提供提供必要协助。

(1)建立老年人身边亲人的反哺机制。据调查,在51-59岁的老年人中,42%倾向于向子女学习互联网知识,38%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学习,20%倾向于向老年大学;到了60岁以上老年人中,45%希望向子女学习新事物,31%更倾向于亲戚朋友,24%倾向于老年大学。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身边人、关系亲密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建立家庭和身边亲人对老年人反哺机制是保证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基础保障。

(2)完善老年大学的内容供给。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全市共有老年活动站6655个,全年参加活动的人数高达378.7万人次,平均每人每年参加约1次。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提高个人修养的地方,北京市共有老年学校(包括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学校等)3020个,全年参加学习的人数达到29.9万人,平均每人每年0.1人次,参加频次相对较低。目前老年大学数量和活动内容仍然难以满足需要,尤其数字化生活的学习内容供不应求。

(3)依托基层社区,改造已有的空间,向老年人提供数字化场景学习和练习的场所。比如丹麦是老龄化和互联网普及度都非常高的国家,为了帮助老年人学习互联网技术,丹麦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投资老年电脑室超过100间,凡是60岁以上老年人均可免费上网并免费接收电脑教育。借鉴这种做法,可以将城乡网吧改造、基层社区、村委会电脑室做数字化改造成为城乡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提升面向老年人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服务能力。

王立刚 刘凌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