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2021两会报道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吉林通化供电公司抄收班班长初建美:保护黑土地 吃上放心粮

来源:民生周刊2021-03-02 13:03:30

“一位七旬老人还种着3亩旱田,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春种秋收。老人告诉我,种地省劲儿,使用化肥和农药,春种以后就不用管了,秋天等着收就可以了。然而,用化肥和农药种出来的粮食,老人从来不吃,顶多喂给自家牲畜和家禽。”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吉林通化供电公司抄收班班长初建美,讲述早些年在吉林省通化市长流村调研时的情况。

过去5年,随着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标准农田、测土施肥等“藏粮于地”措施有序展开,秸秆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东北农民的选择。

谈及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初建美信心满满,在她看来,随着我国农业的迅猛发展,如何处理好“养地”与“用地”的关系,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粮食产量将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初建美说,一系列数据背后,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科学养地

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特征,一年一次的种植模式,使东北黑土地有了休养生息时间。以前,部分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土壤保护性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农民只注重粮食产量,过量使用化肥,有机肥料还田量少,造成耕地有机质消耗过大。

不仅如此,秸秆处置一直是政府和农民头疼的事儿。秸秆焚烧,在很多地方仍屡禁不止。初建美说,改善黑土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农家肥,其中秸秆还田是较好的方式。近几年,我国农业部门一直主张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粉碎深翻还田、粉碎旋耕还田、粉碎覆盖还田以及免耕播种、秸秆堆沤还田等技术模式,在一些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部分地区的秸秆资源利用率增加后,土壤保蓄能力会提升,有效解决耕层变浅、犁底层增厚、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养分失衡、水肥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有效保护了黑土地。

通过调研,初建美发现,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可节省35%的养分投入,玉米产量可以增加5%以上,实现节肥增效,经济效益明显,农民收入增多。这种方式还可避免秸秆焚烧,减少碳排放量,提高土壤固氮率,防治环境污染。

初建美近期调研发现,以种植玉米为主的通化地区有机质由50年前的4%下降为2%,甚至更低,使土壤的保肥能力下降,黑土地耕层变浅。她说,今后要鼓励农民更多使用农家肥和秸秆还田来养地,这样才能种出优质、健康的粮食。

现代化作业

这些年,农业和农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农业现代化,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劳动效率,机械化深翻、疏松土地也有效保护了黑土地。

不过,初建美还发现,一些地区由于土地分散式经营,家庭作坊式的耕种方式,使大型动力农机具应用率不高,机械化深翻作业面积小。同时,耕地退化,土壤板结,加速了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下降的进程。

为此,初建美认为,要在种植中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力度,推广机械化种植。在适宜的地形,采用机械化种植,使原有的单垄耕作的模式,改变成双垄或者四垄、五垄同时作业,农业机械由小型机械改为中型或者大型机械作业,作业质量将明显提高。

初建美介绍,在吉林省柳河县的一块玉米试验田内,工作人员采取秸秆还田和机械化种植。在2019年秋收后,技术人员将试验田里的秸秆和玉米茬利用机械全部粉碎。2020年春天,技术人员使用机械翻地,将秸秆直接埋在地里,变成有机肥。由于机械深翻,改变了以往人工浅翻。起初,这种可以达到40厘米的机械翻地并未得到周边村民的认同。

2020年9月,通化市首次遭受台风袭击,且3场台风陆续登陆。台风造成很多即将收获的玉米大面积倒伏,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遭受台风袭击,试验田周边的玉米基本都倒在了地上,但试验田里的玉米却没有发生倒伏现象,玉米不仅没有减产,还增加了产量。

“这种深耕深种,玉米的根扎得比较深,抗倒伏的能力要比其他玉米强很多。”柳河县农委一名技术员向初建美道出了其中奥秘。

初建美说,如今在柳河县,经过试验,秸秆翻压还田地块玉米长势明显好于未实施该项技术的地块,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要求实施秸秆翻压还田,科学有效地把地用好。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使用无人机已不是新鲜事。初建美说,一方面,可以通过无人机观察土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无人机进行局部干旱区域的浇水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技术型农民

近些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凸显,初建美举例,通化农村80%的劳力年龄在50岁以上,青壮年、知识型劳动力严重匮乏,现有劳动力对新技术、新机具的适应能力较差,未来根本无法适应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青壮年劳动力宁愿选择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乡务农,普遍存在“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现象。

初建美建议,一方面,要增强年轻人回村种地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科学种植能力。可以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建立专家库,采取把农民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宣传和指导,培养出一批农民中的科技人员,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水平和管理水平。

过去5年,一些地区建立了农业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分区域与农民建立网络联系,及时发布党的政策、农产品信息、化肥和种子使用信息以及保护农田土壤的方式和方法、企业用工信息等与农民利益相关的信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如今,技术型农民不仅会种地,还会科学保护耕地,在保证粮食质量和安全的同时,提高了粮食产量。

初建美强调,由于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今后要大力鼓励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对于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小户经营逐渐退出,使适合机械化的地块集约化管理。还可以通过代耕代收的方式,逐步转变种植方式,采取秸秆还田、免耕种植,大型机械作业,逐步替代小型机械。

初建美提到,2020年柳河县新建了6个合作社,原有机械总数为42台。在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后,合作社的机械增加到了120台,且全部安装了农机远程监控设备,极大地壮大了合作社集体,同时带动周边500台以上农业机械参与到项目实施中。

谈及黑土地保护,初建美认为,未来需要制定黑土地保护工作监督评价制度,创新监督评价机制;监督并统筹协调地方政府、技术专家、实施主体三者的运行机制和职责;采取汇报和现场相结合、推荐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黑土地保护工作集中检查、监督和评估;检查政府在农业、国土、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度,制定适宜政策,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管理水平,共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

粮食安,天下安。保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初建美表示,黑土地的保护关乎每一个人的粮食安全,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才能让中国人吃上安全粮、放心粮。

她说,“十三五”期间,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以上,“两藏”战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随着加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我国农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未来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 盛春喜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