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以改革教材编写理念为突破搞好教材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来源:民生网2021-03-04 15:50:00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应对新要求,关键是把握好‘六个局’”。作为退休的基础课(数学)教师,我对其中的如何“破局”做了认真地学习,对“如何突破、从哪突破”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思考与探索。

一、以传授知识为本的编写理念所编写的教材,是课堂教学改革进展困难的关键

无容置疑,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主渠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引领与支撑。不仅教师依赖教材,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依靠的也是教材。因此教材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基础,是教师“怎么教”与“教什么”的“根”。教学方法改革难、灌输式教学一直顽固地占领课堂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教材应承担重要责任。这样说似乎是匪夷所思,但这却是事实。要说清这个问题就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如何形成的说起。对教材不熟悉、没有教学经验是每个新教师都无法逾越的阶段,为把教材中的内容能比较流利的讲给学生,他们一遍遍翻看教材、熟记教材、依照教材编写出教案,教材是新教师学习如何讲课的“第一任教师”。但是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是“以介绍知识为本”,从定义到定理再到例题,注重的是理论的系统与严谨,追求的是语言的言简意赅,是标准的灌输式。根据灌输式教材写出的教案必然是灌输式教案,拿着这样的教案在讲台上必然实施灌输式教学。当他们对教材熟悉了,对教学适应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基本定型了。一旦形成的模式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更何况学校中有许多社会性的工作要年轻教师来承担,科研深造又迫在眉睫,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已无力顾及。按既有的方法走熟悉的老路成为必然,致使灌输式教学一直延续下去、难以改变。

“教什么”由教材来决定更是不言而喻。就知识论知识、不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与思想,定义、定理突然从天而降,定义为何而来、由何而来?定理为何需要这样的条件?为什么要这样证明?例题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它们应学到什么?教材统统不做介绍。教师依据这样的教材也必然地就知识论知识、由抽象到抽象,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条式的定义、定理与公式,而不知道其中的思想与方法。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与正确的认知能力又从何谈起!

因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的编写理念编写的教材是导致课堂教学改革艰难的“根”,为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以改革教材编写理念为突破口。

二、变“以传授知识为本”的编写理念为“以学生为本”,是搞好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大面积地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改革!要使教材改革有所突破,必须从编写理念这一编写教材的“根”上去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中要求教材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八个字是总书记对教材建设的要求,是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实现教材改革的突破口。我们要按照这八个字去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本的编写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编写理念,牢牢地培育创新这个根、铸牢创新这个魂,启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智慧。

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教材就不能仅介绍知识,更要注重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思想、方法。知识不能从天而降、从抽象到抽象。要或从实际的需要、或从学科发展的需要、或从特殊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遵循“用‘已知’认识‘未知’、用‘已知’研究‘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人类基本认知准则引领知识的产生、论证与应用。因为这一认知准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前进,科学技术的每一个发现都遵循了这一规律。教材中的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结论的论证、每一个例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已知”之上一步步用“已知”认识、研究、解决“未知”得来的。利用这一认知规律将知识层层剖析,才能使学生理解其产生的思想、方法,才能培养出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与科学的思维能力,变“有知识”为“有智慧”,真正使“知识就是力量”。

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成伟大的发现”。教材要注重激发学生敢于猜想善于猜想的意识,就不能使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依据。为此要将互动式引入教材,通过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去思考、去猜想。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实施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保障与支撑。不仅要提出例题解答例题,还要启发学生总结解题的收获,以使认识得到升华。这也是使学生走出题海,减少压力、实现减负的有效措施。这样的教材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改变厌学的局面。

三、实践证明这一编写理念对推动教材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样说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实施的,并且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能产生积极的推动。我们遵循这样的编写理念编写的《高等数学》(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第二版待出版)就是有力地说明。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1.用人类的基本认知准则作为全书的主线,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掌握其中的思想与方法,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与科学的思维能力

以“用‘已知’认识‘未知’、用‘已知’研究‘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认知准则作为全书的主线,将其贯穿到每一个章节。引入新概念、证明新命题、求解例题,都着力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面临的“未知”所需要的“已知”,使学生从中理解知识中蕴含的思想、学到其中的方法、将困难的“未知”转化为“已知”。培养学生自由地驾驭这一认知规则,将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运用这样的教材就能自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讲课,层次清晰、逻辑严谨,使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兴趣大增。

运用人类的认知准则将微积分研究的“曲”与“非匀”这一“未知”转化为“直”与“匀”这一“已知”,揭示出“以‘匀’代‘非匀’”的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学到微积分的精髓与真谛,认清其本质,对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能大大降低其难度。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书注重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期望,然后通过“这使我们猜想”、“不禁要问”、“我们期盼”等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思考、发现,再通过数学论证上升为一般。许多公认的纯数学的理论,也用朴素的生活实例、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

用简单替代复杂、变抽象为直观、通过联想类比把已有结论推广到一般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本书特别注重运用这些方法将问题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变“未知”为“已知”。通过联想类比把一元微积分的有关结论推广到多元,利用二者的“同”使学生轻松接受多元微积分的相关知识,通过二者的“异”发现多元函数的本质。

3.通过边框将互动式引进教材,使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引进“边框”是本书一大特点。通过边框提出问题将互动式引入教材,使学生看书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问题驱动下使他们参与教学,参与问题解决。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题后通过边框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总结,使认识得到升华。边框中的问题为教师实施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提供了借鉴与保障,使教师依据教材就能自觉不自觉地改革教学方法,更为新教师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帮助。

4.有效地利用了二维码

利用二维码以注记的形式对有关知识点、平时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等给与注释、补充,弥补因种种原因给学生造成的困惑,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提高能力。通过二维码把课本中分布散乱的相关知识加以总结、系统,便于学生清晰地掌握与运用。

5.注重信息技术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将数学文化融入知识的传授之中

增加了数学软件及数学建模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边框、二维码、习题分A,B类及总习题、用异体字配以选学内容,利于分层次教学。将数学文化融入教材,适当地方配以历史回顾及历史人物简介,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对培养学生“怎么想、怎么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利于激励学生拼搏奋斗,刻苦读书。

该书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力说明这一教材编写理念不仅是可以实施的,而且所编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在对笔者承担的课题所作鉴定中指出,“出版的教材是我国教材改革中一个优秀的典范,对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马知恩教授在为本书第二版所写的序中称,该书“为教材改革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通过众多提升后的本版)“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我院组织10多位专家教授对本书进行审查,他们认为该书“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其他学科教材的改革也会起到示范作用”。

事实说明,改革教材编写理念,使教材编写有了“超越以前的”理念与模式,才能写出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教材。有了教材作引领与支撑,就能使广大教师根据教材自觉不自觉地实现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地提升!

文/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 李 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