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党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建党百年”案例公示︱成都市嘉禾社区:点燃红色引擎推动乡村振兴(033号)

来源:民生网2021-03-18 09:55:01

【编者按】本文是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的第四批入围候选案例之一,正在进行公示并接受网络投票,如最终入选,将结集出版和对外发布。

        公示投票平台:

详细了解本次活动并投稿参与,请点击:

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公告 

 

【摘要】 “农,天下之大业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双流区黄龙溪镇嘉禾社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依托黄龙溪旅游大环线区位优势,延续红色基因,探索创建“龙行嘉禾 红动双流”特色党建品牌,以“三领三转三促”的理念,实施“党建引领、文化引领、服务引领、场景引领”,通过党建+文化、党建+经济、党建+治理、党建+场景等一系列创新路径,不仅实现了一三互动、三产融合、农商文旅协调发展的大好格局,也切实有效的凝聚了人心,壮大了集体经济,完成了“农转居”的完美转型,保障改善了民生,增进了人民福祉,并先后获得“省级四好村”、“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成都市蓉城先锋基层示范党组织”等荣誉,2019年实现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3.09万元。如今,双流区黄龙溪镇嘉禾社区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不断前进,绘就出环境优美、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生活富裕的幸福和谐美丽新图景,筑牢了基层党建的坚实根基,铸就出乡村振兴的强大“红色引擎”。

一、嘉禾背景

紧邻天府第一名镇黄龙溪古镇核心景区的嘉禾社区,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辖有8个村民小组(19个社),曾为典型的农业产业型农村;2020年5月,正式改制为社区,现地处黄龙溪镇城镇新区规划区,是黄龙溪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文化站、市场监管所等行政职能部门所在地,拥有人口4627人。

嘉禾社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流火龙灯舞”,便在嘉禾起源。1930年,双流第一支地下党组织也在此成立,所以又被称为“红色嘉禾”;此外,嘉禾社区还有府河流经,水土资源丰富,有“嘉禾庄”等历史文化元素的特色资源,有四川省旅游学校、黄龙溪镇客运站、黄龙溪农贸市场、黄龙溪公立幼儿园等企事业单位。

近年来,嘉禾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文化引领、服务引领、场景引领”的路径,绘就出环境优美、产业兴旺、邻里团结、生活富裕的幸福美丽新图景,取得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54万元跃升到3.09万元的发展奇迹。

二、发展路径

(一)党建引领筑牢嘉禾振兴坚实之基

近年来,嘉禾社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文化优势、机遇优势,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战斗堡垒作用、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抓好工作的“功底定力”,坚持党委统领、支部率领、党员带领,不断夯实社区振兴的组织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让“资源”变“资产”;同时将社区文化(红色文化、龙文化)、旅游资源(黄龙溪旅游环线)、接待资源(乡村振兴培训基地)进行研判,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转工作职能,从“领导”变“引导”,坚持走出去,村党委对标优秀社区学习;沉下来,坚持规划先行,不断提升居民致富增收本领;引进来,村委将精力放在服务群众生产,引进各方资源,走进田间地头,走进项目工地。

3、转发展方式:“散乱”变“组团”。依托四川省旅游学校等文化资源,深化黄龙溪镇“1226”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嘉禾社区“百味院落”定位,整合辖区农家乐,抱团发展,产业发展“一带四区”新格局初具雏形。

(二)文化引领满足嘉禾人民精神之需

社区的核心是人,社区的灵魂在文。近年来,嘉禾社区党委从文化带动入题,既传承红色文化,留住“红色嘉禾”的文脉记忆,又传承黄龙溪“火龙”非遗文化,还结合社区实际创新“龙文化”,不断满足嘉禾百姓精神之需。通过充分挖掘在地文化,常态保持有女子龙队、龙狮队、威风锣鼓队3支具备一定表演专业性的文化队伍,建立了广场舞、老年操、柔力球等群众性文化队伍八支。社区干部、党员、热心群众在队伍中当好了政策法规的“宣传员”、联系村民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有力推动了党委政府方针政策在嘉禾贯彻落实。同时还围绕“龙行文化”及“红色文化”孵化出“龙行嘉禾 红动双流”的社区文化品牌,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有力推动了党委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嘉禾社区落实落地 。

▲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嘉禾社区企业在嘉禾记忆·红色茶馆开展培训讲解业务

(三)服务引领激活嘉禾社区治理新局

近年来,嘉禾社区还以发展与治理并重为基调,党委抓总,构建居民自治组织和非公企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共建共治的多元化体系,有效实现了“三个覆盖”。搭建驻区单位同社区党委结对共建、资源共享、双向服务平台,激发机关、群团、企业等驻区组织发挥行业优势,参与社区规划、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同时,对生活场景、空间设计、功能配套等施以公园化、景观化、亲民化提升,实现了形态重塑。

(四)场景引领开启嘉禾社区发展引擎

近年来,嘉禾社区还创新场景引领,系统的梳理出红色嘉禾文化脉络,把70年代兴建的300多平方老电影厂改成“嘉禾记忆·红色茶馆”,依托“红色文化”IP链接委党校、省人大、区委党校等培训资源,现已接待来自重庆、江西等全国各地参观团50余个,受训人数达20000余人,创造培训效益30余万元。依托“龙文化”2018年成立嘉乐文化服务中心,对原有群众文化“草台班子”“坝坝演艺”进行培育提升,共承接文化表演30余次,创造收入近100万元。嘉禾记忆·红色茶馆已成为黄龙溪网红打卡的新地标,现已接待外地游客1000余人次。还通过“公益+市场化”和“1+N”的模式,壮大的集体经济将部分存入社区的微基金,社区居民通过服务换服务的模式,反哺社区60岁以上老人和清洁工,限次地享受免费饮茶。

此外,嘉禾还盘活周边家庭农场等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观光农业,引进规模化现代农业项目带动家庭农场建设,重点以种植新品种葡萄、冬草莓、特色蔬菜为主,以田间采摘为特色,实现旅游观光旅游连片发展,推动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三、发展成效

(一)筑强了党建根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嘉禾社区党委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农村地区社区发展治理的嘉禾表达,先后被授予“成都市蓉城先锋基层示范党组织”、“双流区先进党组织”等荣誉;嘉禾社区党委辖3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共发展党员达113名。

(二)实现了文化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嘉禾社区拥有女子龙队、龙狮队、威风锣鼓队3支,建立了广场舞、老年操、柔力球等群众性文化队伍八支,并延续了文脉、发展了新文化,实现了文化的振兴,树立起文化自信。

(三)带活了产业经济。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嘉禾社区辖区内现有近200户个体户,涉及餐饮、零售、居民服务等行业,主要依托古镇景区带动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带富了村民百姓。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嘉禾社区点燃了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驱力,增加了居民经济收入,2019年实现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3.09万元。

(五)带美了生活环境。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嘉禾社区把红色茶馆与党群服务中心、幸福美丽新村、黄龙溪古镇等连片打造成乡村旅游线路,打造出嘉禾记忆·红色茶馆等一个个网红打卡地,持续美化着社区生产生活环境。

▲​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四、经验启示

(一) 党建引领全域汇聚三生相融合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基因,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向,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党建堡垒,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引领全局全域汇聚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统一的发展合力。

(二)文化振兴倾注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以文化为抓手,弘扬红色精神,打造文化新基地、梳理文化新IP,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把人凝聚在一起,给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勇往直前的动力。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振兴和传承乡村文化,是保持中华文化多样性,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且有活力的现实需要,也是让农村发展更有动力、更有魅力的直接路径。

(三)乡风文明引领实现共建共享大局

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路径,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敢为人先,可以引导村规民约向法治有序、德治有效、自治有利方向发展,可以真正实现有序的乡村治理,增加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出“三治融合”高地,开创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广泛参与缔结乡村振兴发展潜力

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发挥协同运作优势,不仅可以综合解决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也可以联动抱团形成地域循环共生圈,推动平台载体良性运行、促进产业与项目生根落地,持续为全面乡村振兴的注入合力、动力,最大限度激发潜力。

(张小花)

(原稿标题:《点燃红色引擎推动乡村振兴的嘉禾路径》)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