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党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建党百年”案例公示︱成都市双流区彭镇:党建引领形魂并重 建设幸福美好家园(026号)

来源:民生网2021-03-15 14:18:55

【编者按】本文是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的第三批入围候选案例之一,正在进行公示并接受网络投票,如最终入选,将结集出版和对外发布。

        公示投票平台:

详细了解本次活动并投稿参与,请点击:

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公告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围绕居民小区治理和居民利益诉求满足而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频发,居民小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和社会治理的薄弱点。2017年以来,双流区以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为重点,立足深厚的历史文脉,结合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农业产业,积极探索符合农民集中居住区特点和规律的小区治理新路径。一是党建引领理念之变。改变以往社区主导小区事务模式,积极构建“小区党组织+业委会+议事会”自治平台,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治理模式,推行“党建+共评”理念,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二是产业带动造血之变。实行“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农业发展规划,在为小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定期组织居民开展技能培训,助力群众实现自立致富。三是文化助力乡风之变。对在地历史文化和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打造精神文化地标,通过组织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对居民进行乡风文明培育,通过市场运营方式,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人才等工程实施,形成教、学、体、研为一体的生态链,为小区居民创收。

一、背景介绍

当前,双流区正处于建设航空经济之都的关键时期,如何服务小区居民多元化的新需求、创建幸福小区,为建设航空经济之都凝聚群众力量,已成为小区治理的新课题。2020年,双流区彭镇鲢鱼社区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小区治理的部署要求,聚焦环境提升建设美好家园,共建共治增进社区认同,着眼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通过重塑“诚信、勤劳、友善、奋进”的家风,调动社区内外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多元协作,探索花果蔬、乡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小区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心态同步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理念之变,迸发治理新活力

建机制。改变以往社区主导小区事务模式,积极构建“小区党组织+业委会+议事会”自治平台,在小区党支部的引导下,组织居民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议事会,按照“居民参与最大化”的原则,对凡是涉及小区治理的事项,广泛听取小区党员和居民意见建议,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在征得95%(含)以上居民同意后,按照业主委员会提议、小区支部审核、议事会议定后实施。

转路径。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治理模式,引入鲢鱼社区农业公园花卉苗木业主,采取集体出土地、业主出产品、居民投工投劳的模式,将小区房前屋后公共土地划分为24个网格,由业主提供花卉及苗木,居民就近认领认养,业主负责销售,售卖后的资金盈利30%用于小区公共服务,即美化小区环境,引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也形成了居民服务业主、业主回馈居民的小区发展治理良性循环。

聚共识。推行“党建+共评”理念,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发动小区党员、社会组织,自组织带领居民说出来、走出来、做起来、管起来,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小区现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幸福美丽新村群防协会、“管的宽”志愿者服务队服务服务小区治理,实行居民积分考核管理细则,对住户的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6大项18小项进行“三张脸”(笑脸、正常脸、哭脸)月考核公示、季度通报、年度评比,对前5名颁发证书及发放购物券。同时,将评分结果与集体收益再分配进行挂钩。

▲成都双流区彭镇打造乡村花园自治社区

(二)产业带动造血之变,激活发展源动力

抓就业。成立翰霖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坚持“规模经营、品牌打造、生态环保、持续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实行“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将小区周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化零为整,引入28个业主,种植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初步形成1480余亩农业公园,常年提供务工岗位近400个,在保障小区居民保底收入的同时有效解决小区居民就近就业。

促增收。主动融入鲢鱼社区农业公园发展规划,在小区打造精品花卉展示区、花卉超市、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等景观节点,形成可以四季观光、采摘、体验民俗、餐饮、购买特色农产品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使吴家染坊小区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花园、游客的乐园”,带动小区居民增收。

带创业。进一步整合、优化、协调农业公园产业优势,成立了产业联盟,在为小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定期组织居民开展技能培训,让群众看到发展农业产业的前景,从而增强群众自主创业致富“底气”,有效助力群众实现自立致富。目前已有4户居民通过技能培训发展为种植业主,在鲢鱼社区辖区内承包100余亩土地进行农业种植。

(三)文化助力乡风之变,积蓄文明正能量

建阵地。小区党支部对已有300年历史的染印文化和诚信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以保留居民记忆为目标,通过原址修复的方式打造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把染印文化、诚信文化串在一起,形成家风家训,使其成为小区精神文化地标,提升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引导居民树立文明新风,推动实现小区治理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

树新风。充分发挥“能人效应”,挖掘一批文化娱乐爱好者,孵化培育具有一定自我造血功能的自组织腰鼓队和老年人协会,通过组织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对居民进行乡风文明培育,用文化方式引导小区居民参与治理主动性积极性。

焕生机。进一步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人才等工程实施,通过市场运营,落地为四川师范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引入“一安扎染”入驻染坊技艺体验馆,通过向小区居民提供染印技艺培训、文创产品制作,培养吴家染坊小区本土扎染技艺队伍,形成教、学、体、研为一体的生态链,为小区居民创收。

三、主要成效

(一)社区精神得以重塑。联合居民进行染坊历史的梳理和文稿整理,提炼和重塑染坊精神,随着染坊记忆体验馆的落成,染坊历史陈列馆让文化展示实现可视化,染坊作为居民的精神信仰,让居民有了心灵的归属,提升了居民的精神凝聚力。

(二)市场运行方式形成。通过空间的运营和管理,为已经引入的一安扎染工作坊、盖碗功夫茶坊、花卉苗木产业主等共计5家社会企业和单位进行协商和联合,搭建培训和交流平台,依托染坊的市场化运营,进行规范化管理机制的梳理和模式建构。

(三)合作共赢模式构建。依托党群服务站和共享直播间,逐步搭建合作服务平台、宣传展示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强化产业与产业间、产业与居民间的互惠共赢,逐渐建立起“文创+居创+产创+乐业”的众创田园画面,最终达到田园文旅项目在田园中的和谐、健康生长。通过居民联盟会议,探索“餐食众筹”的社治合伙人服务模式,拉动20余户,50余名居民参与,后期将持续引入优质美食专家和老师,进行相关服务培训,为社区培育美食餐饮人才,提升居民的个人能力素质。

四、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集智聚力共谋。社区党组织注重科学发展和有效治理的互促共进,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整合专家教授、高校、产业业主、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社区利益共同体、生活共同体。

(二)坚持生态资源转化。社区将生态作为小区治理的助推器,围绕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主题,致力通过发展生态+,以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休闲等新的生态产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打造农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休闲项目经营,又生活于其中的空间美学场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给群众带来更多增加财富、提升幸福的机会。

(三)坚持文化品牌塑造。社区围绕唤醒历史文脉与记忆,深入推进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打造,将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成当代的“社区精神”,围绕IP主题进行空间美学设计、情感设计、仪式设计、氛围设计、活动设计,并融合多元化的消费业态,形成个性化的消费承载空间。

(尹建)

(原稿标题:《成都市双流区彭镇:党建引领形魂并重建设居民幸福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