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1-03-15 14:37:59
【编者按】本文是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的第三批入围候选案例之一,正在进行公示并接受网络投票,如最终入选,将结集出版和对外发布。
公示投票平台:
详细了解本次活动并投稿参与,请点击:
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公告
【摘要】为破解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村改居”社区党建引领治理难题,2018年以来,富乐街道沈家坝北街社区党委以居民共同利益为切入点,认真思考社区治理“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四个问题,积极探索“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867个自建房单元户的867位房东按月轮流担任楼栋长,负责整个楼栋管理和服务,进而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一是凝聚治理力量,解决“谁来干”以及“楼栋长不拿报酬也愿意干活”的问题。通过深入科学调研、广泛宣传发动、发挥示范效应,动员每个楼栋的党员房东、居民代表房东主动站出来担任第一批楼栋长,坚持做好每月1号集中举行“楼栋长”交接仪式,增强楼栋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提升治理效能,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按照“小事自己处理,大事联系房东,难事集中解决”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多方联动整治“八乱”,坚持每日巡查,及时协调解决邻里矛盾纠纷,形成自觉维护共同家园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好长效机制,解决“如何干好”的问题。建立培训机制、健全监管机制、完善“评星推优”激励机制,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不断增强楼栋长责任心和服务意识。通过“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区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治理,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富乐街道沈家坝北街社区位于富乐山下,是1995年游仙建区时“统征统转”原沈家村组建的社区之一。社区呈海带型,长1.25千米,由7个居民小组、135个楼栋、867个自建房单元、71个纵横交错的背街小巷组成,现有5600余户、1.3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01万。社区设党委1个,党支部7个,党员109人。
一、工作背景
城乡结合部因其经济业态多样、人员构成复杂、发展矛盾聚集,给社区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沈家坝北街社区无围墙无大门、无商住小区、无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占比高达76.5%,主要构成是社区辖区内富乐中学、富乐小学的陪读家长,进城务工农民和在社区经商的商贩等租户。因租户的流动和低附着属性,租户一般都是跟各房东产生直接管理关系,房东的责任心是社区治理的最大依靠、最直接依仗。但由于部分房东责任心不强和管理能力不足,社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环境卫生问题突出,进而导致社区房屋租金低廉、空置率高,聚集了一批低素质人员,治安压力大。为破解社区治理困境,2018年以来,沈家坝北街社区党委认真思考社区治理“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四个问题,积极探索“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867个自建房单元户的867位房东按月轮流担任楼栋长,负责整个楼栋管理和服务,进而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
二、主要做法
(一)凝聚变革共识,汇集治理力量。“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的头等大事是解决“楼栋长不拿报酬也愿意干活”的问题,找到激发楼栋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管用办法。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召开“三会一课”党员大会、居民户主会议等,对“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进行大力宣传。让房东普遍意识到只有舍弃眼前“小利”,认真当好楼栋长,改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吸引租户、提高租金,进而增加收入、谋得长远“大利”。二是发挥示范效应。万事开头难,社区党委大力动员每个楼栋的党员房东、居民代表房东主动站出来担任第一批楼栋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各居民小组分别建立“小组居民当家群”,各户至少有一人加入微信群,发现好的做法、先进事迹及时在群里以图文、视频形式发布,让房东“看样学样”、“比学赶超”;对工作一般的房东在群里及时“曝光”,让其“脸上挂不住”,倒逼整改。三是“亮身份”促担当。各居民小组长每月末通过微信群公布新一轮135名楼栋长名单,在公示牌对当月轮值楼栋长进行公示。每月1号集中举行“楼栋长”交接仪式。交接的楼栋长面对面互勉:“您辛苦了”和“辛苦您了”,增强楼栋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每月1号开展楼栋长交接仪式
(二)发挥骨干作用,提升治理效能。“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的核心是发挥楼栋长骨干作用,实现社区精细化治理。一是明确“干什么”。社区党委以社区环境差、治安乱等问题为导向,明确楼栋长环境监督员、信息管理员、治安防范协管员、法制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和义务消防员等“六员”职责。突出长期困扰社区的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八乱”整治。二是理顺“怎么干”。按照“小事自己处理,大事联系房东,难事集中解决”原则,楼栋长坚持每日巡查,开展好“扫干净、摆整齐”等工作。针对租户搬迁后乱堆乱扔的衣柜、床等大物件,通知房东集中堆放,社区联系废品收购人员定期清理。邻里发生矛盾纠纷,及时协调解决,无法解决的第一时间联系社区网格员、居民小组长和社区民警,多方联动解决。三是推动形成自觉。随着“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深入推行,楼栋长由户主一人担任演进为由户主主持,全家人共同担任,居民参与面得到进一步扩大。很多居民在担任楼栋长后,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形成“当不当值都一样”“看到垃圾就清理”,居民自觉维护共同家园的良好氛围。
(三)抓好常态长效,完善治理机制。“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难点是保持“常态”,坚持“长效”。社区党委围绕提升楼栋长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各项治理机制。一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各居民小组长每月在楼栋长交接仪式上对上月楼栋长履职情况进行总结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对工作方法进行指导。同时,每季度组织一次本小组楼栋长集中培训。社区党委聚焦楼栋长普遍存在的不明自身职责,不知怎么去“管”,不掌握问题处理流程和问题反馈渠道等问题,每半年组织一次全社区楼栋长集中培训。二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楼栋长公约”,实施“面谈引导制”,即根据各居民小组考核结果,社区党委、小组党支部对履职不到位、不作为楼栋长进行面谈引导教育。在7个居民小组分别建立自治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由小组居民自己选出自管委成员5人。自管委成员按照一人一栋或一人多栋对楼栋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三是完善“评星推优”激励机制。社区党委在每年评选“六星”即“幸福之星”“孝敬之星”“文明之星”“和谐之星”“道德之星”“诚信之星”以及在三八妇女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评选先进代表时,均将楼栋长履职情况作为先决条件。评星推优结果在社区文化广场进行公示,也为租户入住提供参考。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不断增强楼栋长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三、主要成效
2018年4月以来,沈家坝北街社区全面推行“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组织引导房东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有效促进了社区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治理。2019年11月,入选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基层经验。依托该治理模式,沈家坝北街社区已呈现出治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邻里关系和谐的新面貌。
一是社区环境和社会治安双促进,居民更有安全感。通过楼栋长监督率带,居民和租户逐渐养成清洁卫生好习惯。近三年来,由社区每年集中清理乱堆乱放垃圾从之前每年的30余卡车减少到今年的6卡车,清理各类小广告从2.6万处减少到0.3万处,清理废旧家具垃圾由30余车减少到5车,社区环境更加干净整洁。社区矛盾纠纷逐年下降,盗窃等可防性案件下降90%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零发生,社会治安稳定有序,为广大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二是房租收入和租住体验双提升,居民更有获得感。2018年以来,随着环境和治安的不断改善,租户享受到了干净的居住环境,房东实现了提高租金的期望,外来租户和本地居民产生了良好互动。经统计,社区租户的租房时间平均延长3个月,房屋租金每年提高20%左右,社区空置的租房由原来的500余套下降到50套。房东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租户的租住体验感更加美好,实现了互利双赢。
三是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随着“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的深入,居民的自治能动性被极大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居民和租户开始加入到社区治理中来。300多名居民和租户主动加入社区义务巡逻志愿服务队,水电工等各类维修服务技能人才被吸纳入社区“人才库”。在疫情防控和防洪抗汛的急难险重时刻,居民积极配合社区开展体温检测、巡逻值守等服务;人口普查期间,楼栋长和房东大力协助开展宣传动员、入户普查,居民纷纷支持配合。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
四、经验启示
民生网评论“‘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是一个在极端复杂环境下探索出的、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对新时代“村改居”社区治理有几点启示。
(一)“村改居”社区治理,要坚持以利益链接为切入点。社区党委把准房东希望通过改善社区环境和治安来提高出租屋“身价”,进而增加收入这一普遍心理,将社区治理目标与房东利益追求有效链接起来,把房东转化为社区管理者、服务者、志愿者,成为联防共治重要力量。这既是社区实现规范化治理、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二)“村改居”社区治理,要坚持问题为导向大胆创新。过去面对“八乱”等问题,社区党委经常动员党员干部、居民代表、退伍军人等开展“突击式”整治,但这种方法居民参与面小、效果差、保持难。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党委着力调动社区最关键治理力量——房东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彻底扭转“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实践证明,面对“村改居”社区治理难题,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大胆探索创新,真正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在创新中解决问题。
(三)“村改居”社区治理,要坚持稳中求变循序渐进。“村改居”社区人口结构复杂,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差异明显,容易引发冲突与矛盾,因此任何变革都须慎之又慎。沈家坝北街社区在治理过程中,正是按照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稳步推进思路,社区党委在做重大决策前都在取得大多数居民认同后再实施,逐步走出一条符合“村改居”社区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新路子。实践证明,“村改居”社区要转变居民思想观念,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抄照搬,而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坚持稳字当头,耐着性子探索,在不断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前进。
(四)“村改居”社区治理,要坚持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同步建设。社区在重拳整治“八乱”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建成社区家风家训文化广场、“城市乡愁记忆馆”,在传统节日开展“坝坝宴”,组织各类群体性文化、体育健身、先进评比等活动,用传统文化涵养居民,志愿服务引导居民,文娱活动凝聚居民,让社区充满温暖与友爱。实践表明,“村改居”社区不仅是一个“地域共同体”,更是一个“精神共同体”。在治理中既要解决“脏乱差”等环境问题,更要重视以党建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形成健康阳光的社区环境和精神生态,让居民生活得更安心、更美好。
(李汶容)
(原稿标题:《“楼栋长+房东”模式推动“村改居”社区精细化治理——游仙区富乐街道沈家坝北街社区创新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