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

绿进沙退的“榆阳实践”

来源:民生网2021-04-08 11:14:26

中国治沙看榆林,榆林治沙看榆阳。70年来,生活在榆阳的人民群众用勤劳和智慧固沙换绿,让这片土地的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提升到了45.8%,创造了“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乌素沙漠的流沙一路向南扩进,越过榆林城区之后直逼距榆林城区三十一公里处的鱼河镇,“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三番五种九不收”是当时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受够了风沙侵袭的榆林人民为改变“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开始了与风沙做斗争的艰难历程。

由于流沙危害,榆林城曾被迫南迁三次,这就是历史上的“三拓榆阳”。而随着鱼河林场、牛家梁林场、小纪汗林场等一批国营林场和苗圃的设立,集体作业成为当时榆阳区治沙造林的主力。在此之后,榆阳区还涌现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批民间治沙力量。

榆阳区鱼河林场场长刘培东说:“我们鱼河林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栽植刺槐、杨树、樟子松、侧柏为主的乔木林。90年代以栽植紫穗槐、柠条为主的灌木林,通过几代林业人的共同努力,目前,林场造林面积已达到九万六千多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8%。”

作为榆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战场,榆阳区从最初的固定沙丘,到营造防护林,再到山水林田路综合规划治理,境内的570万亩流沙已经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沙漠追匪记》时,要在全国各地寻找一片没有“杂草”的沙漠,最终将外景定在了榆林城东北的七里沙,据文献记载:“当时榆阳区林木覆盖率仅仅1.8%,往往行走几公里才能见到一颗臭柏。但如今,这里已经被榆阳区牛家梁林场数十万亩的林木所覆盖,从观望台远眺,四周到处是苍翠挺拔的松柏,而这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也已成为榆阳大地的主色调。

榆阳区牛家梁林场场长纪志荣说:“榆林七里沙过去整个是荒漠一片,基本没有什么植物生长,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大约10岁左右,响应各级政府的号召,参加全民义务植树,一代接一代,在逐年治理下七里沙的六万多亩荒沙整个形成一片绿海,这片绿海形成了城市的“绿肺”,包围了榆林的整个城区。

不仅是当年年仅10岁的纪志荣,榆阳区的人民群众几乎都参与过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春季,榆阳大地都会掀起一阵造林绿化的高潮,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该区累计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真正将全民参与生态治理的理念植入人心。

在距离榆林主城区7公里的榆阳区小纪汗林场,这所筹建于1958年的国营林场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林场之一。2018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在这里召开,2019年这里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从一个几乎被沙漠侵害到无法生存的地方,到现在的康养基地,这样巨大的改变离不开一代代榆阳人想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梦想,更离不开世代坚守在一线的治沙人为了植绿大漠所付出的的青春和汗水。

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说:“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沙尘肆虐的人没就办法生存,在这种环境下,我的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到沙漠里治沙,回家给我们讲的故事也是治沙,所以我们从小就耳闻目染认为治沙就是为了生存,也为了我们美好的愿景。”

林业工程师王怀彪说:“从这70年的治沙历程看,目前榆林的治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我们的林木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第二在榆林居住的人民,其实能感受到我们榆林治沙带来的显著效益,比如说我们的大风日数明显减少,降雨量近几年逐步地在增加,我们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人人都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人人也都应该是绿水青山的护卫者。因治沙造林而骄傲,以“绿进沙退”而自豪的榆阳人,终于看到了善待自然的回报,也认识到了修复生态环境,是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杜欣 陈世飞 张涛)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