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1-04-28 15:58:40
会议联系人给我出了两个话题:第一是如何看GDP破7。第二是法治如何引领经济增长。这两个问题非常难以解答,但我尽量谈一谈看法。
GDP破7对民生影响不大
先谈第一个话题。GDP增长破7,即6.9%,与民生关系究竟有多大?
过去我们的GDP是10%、11%、12%的增长速度,民生问题当然好解决。现在已经降到了7%以下的增长速度,究竟对民生有多大的影响?说完全没有影响,不大可能。但是影响不会太大。民生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收入增长问题。目前,我们的就业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从公布的城镇就业率看,比过去没有降低,而且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包含在登记失业率之外的农民工,失业情况确实有增加。从这个角度讲,对民生是有一定影响的。
另外,服务业扩大,居民收入从平均数量看,增长还是可以的。与过去比没有降低,而且出现了很好的情况,就是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这对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良性的、好的变化。
目前的物价比较稳定。虽然没有出现一些经济学家判断的通货紧缩的状况,但物价还是比较平稳的。相信这些在大家的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所以从就业、产业结构的改善以及物价的稳定等方面讲,在破7之后,居民生活、民生问题没有太大的影响。特别是各级政府这几年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都有利于改善民生。
最终消费率大降必致经济下行
再谈第二个话题。法治如何引领经济增长。我在法律上是外行。但在这方面我还是想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为什么下滑?我们的经济增长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滑通道,为什么下滑?我觉得我们的经济学家,甚至管理层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地、深入地去研究,因此我们在宏观调控措施方面就不是很准确。当经济下滑,我们还是一味采取扩大投资,这个办法对于经济增长的稳定、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不会起好的作用。因为我们的经济下滑,就是因为过度投资所引起的。
1998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实行这个措施,导致我们在 GDP的分配结构上出了问题。
我们创造出来的财富怎么分配是有客观规律的,有它的客观比例关系。
GDP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最终消费,一部分是资本形成。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最终消费率应该保持较高的比例。资本形成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是为了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有所改善,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
那么究竟怎样的比例关系才是合理的呢?从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值看,最终消费率是65%,资本形成率是35%。有的国家高一些,有的国家低一些。最高的是美国,最终消费率达到70%。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前,我们的最终消费率是62.9%,比65%这个平均数略低一点,应该说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居民的收入增长、居民的消费增长,都能够保持一个较为适当的关系。
由于较长时期持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结果是我们的最终消费率每年减少一个多百分点,到2015年,我们的最终消费率下降到4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9.5%,造成内需严重不足。尽管居民收入增长在全世界是比较高的,达到7%~8%。这样的高增长,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民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严重低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11%左右,居民收入增长7%~8%,比经济增长低了3到4个百分点,改变了我们GDP的分配比例关系,使最终消费率降到了45.5%。
供给侧改革:应放弃凯恩斯主义
二是如何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居民的收入低于经济增长,长期下去,经济发展当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然要进入下行通道的。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层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因此提出了两个基本观念:
一个基本观念是: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最后一个是共享发展。
另一个基本观念是:最近,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在继续关注增加需求的同时,要着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提法。遗憾的是,这个观点已经提出来十几天了,媒体好像关注不够,经济学家似乎还无动于衷。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什么概念?
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推行凯恩斯主义思想,已经有很长时间了。1998年开始,就执行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引领我们的宏观调控、政府管理。提出供给侧的改革,就是要摆脱凯恩斯的思想,吸收供给学派的思想来改革我们经济的宏观调控。
供给学派的思想是什么呢?归结起来是三点。
一是供给创造需求。要把企业扶植好,怎么扶植企业呢?第二就是减税,减轻企业的负担。三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三条,我觉得特别是第二条和第三条,必须要有法律做保证,不是在口头上提一提就行了。怎么减税?税法要改。政府干预经济要限制,怎么限制?怎么减少?要通过法律来限制。说政府要改革,要怎么样怎么样,已经说了好几年了。光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对供给侧的改革应该高度重视。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一谈美国的情况。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出现了所谓滞胀。有人说我们现在不是滞胀,我个人认为应该差不多是滞胀。美国十多年的滞胀是怎么引起的呢?就是因为从罗斯福起,长期执行凯恩斯政策造成的。到了里根时期,认识到了问题,里根对他的经济顾问班子进行了彻底的改组,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赶出去了,请进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实行了所谓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可以概括为五点。一是削减财政开支;二是大规模减税;三是放松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控制;四是严格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五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市场化改革。
这五个方面的政策实施下来,当里根在任的时候,经济开始好转,但好转不明显。因为政策总是有滞后效应的。但美国经济在这一改革下,在克林顿时代出现健康的发展。克林顿的8年是美国战后经济发展最好的8年,之所以最好,并不是克林顿本人有多么了不起,而是从里根开始的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里根经济改革这五个方面,我们在深化改革思路当中都涉及到了。但是,我们还应该在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一个是国有企业改革,怎么进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二是财政、税收制度怎么改?我们要敢于改革,但是究竟怎么改革,要研究。
在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国企的改革方面,美国的经验都是有法律做支撑的。没有法律做支撑,改革不了,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国企私有化,我们不可能,但是市场化改革是可以的。市场化是管理权转让,私有化是所有权转让。无论是所有权转让还是管理权转让,都需要法律保证。立法必须跟经济学家结合起来研究,否则的话,我们的国有资产就有可能流失。改了以后可能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面,我认为经济学家要研究,法学家也要研究,要提出怎么改的办法来。
美国经济改革从里根开始,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仍在进行。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探索、慢慢改。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工资政策,都需要改革。
我们经济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十三五”期间,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时期,这五年中,怎么解决现在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大问题。我们不能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时候,还是个平均数。必须要做到发展的均衡、收入比较合理。
因此供给侧的改革,它的核心问题,我认为就是要用怎样的宏观政策和法律保障,将我们的生产要素引向需要发展的地方去,使生产要素合理流通、科学组合。
生产要素流动要有法律保障
关于生产要素,传统的经济学只说是三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从现代的眼光来看,生产要素还应该包括企业家、技术、信息等内容。这些内容要合理流通,就必须有法律保障。
比如我们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一定要有这些生产要素到那儿去。作为一个企业家,我的资本、我掌握的技术、人才,肯定要到最好的地方、对我有利的地方去。而我们的企业税是一刀切的,所以企业不愿意动。到需要发展的西部地方,如果企业税比人家低,我就会去了。你的工资比别的地方高,人才才肯去,技术才肯去。我们税收上一刀切,工资上却相反。
我在许多场合讲过,我们现在的工资政策和导向,和我大学毕业(上世纪60年代——编者注)时比,完全反过来了。我大学毕业时,到大西北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转正以后,乌鲁木齐工资是每月78元,在北京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转正以后是每月56元。相差二十来块钱,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拿今天来说,两万块钱都不止。
所以大西北才留得住人才。现在在北京,如果大学生能找到职业的话,我估计应该是不少于5000元。而在乌鲁木齐,大学生找到职业,不会超过3000元。所以,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西部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工资政策要做大的改革。
我也多次举过美国阿拉斯加发展的经验。美国阿拉斯加是沙皇俄国的土地,以每平方公里3美元卖给了美国。那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怎么发展?做法是企业税比本土低很多,工资政策是大学生、研究生到那里就业比本土高很多,这样,生产要素就到阿拉斯加去了。阿拉斯加现在建设得很美丽。
我们对西部要进行大开发,要对老工业基地进行扶植发展,就要有真正管用的宏观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通,科学组合,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发展比较均衡,让个人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法律上,应该尽快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房地产税以及遗产税的出台,都要法律先行,让法律来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收入分配应该是橄榄形的,两头小,中间大,特别穷的人少,不可能没有,特别富的人应该有,也不可能太多。应该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我们的民生问题才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社会才可以更加的和谐,我们的社会发展才会更加健康。
(本刊记者崔靖芳根据第三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