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建党百年特别报道丨河北平山:电耀西柏坡 书写新答卷

来源:民生周刊2021-06-23 13:23:31

滹沱河畔,太行深山。地处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的西柏坡村是我国革命圣地之一。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村,这个普通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村出发,“进京赶考”。自此,“赶考精神”在燕赵大地代代传承。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赋予“赶考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初夏时节,草木葱茏,八百里太行生机勃发。在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广场,游客络绎不绝,“‘赶考’远未结束”的谆谆教诲催人奋进。

近些年,平山县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积极发挥电力先行官的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革命老区正焕发勃勃生机,努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书写优异答卷。

两根铜线

从西柏坡村出发,向西南行驶50公里,在太行山深处伫立着沕沕水水电站。历经70余载,厂房墙面虽已斑驳,“人民电业为人民”7个大字仍清晰可见。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同志率领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西柏坡村,急需照明、发报、广播用电。因没有输电线路,缺少发电设备,动力问题难以解决……

面对这些难题,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全面分析情况,决定在拥有喀斯特岩溶泉和天然瀑布的沕沕水村建设水电站。

“为了解决西柏坡的电力供应问题,老一辈人真的付出了许多。”在沕沕水水电站工作了43年的原站长王平玉,谈及那段历史时难掩崇敬之情。

王平玉介绍,输电所用电线必须要到石家庄购买。然而,当时石家庄并未解放,成捆、成盘的新电线很难带出来。于是,5名同志乔装打扮,到石家庄收购旧电线,再将旧电线细并粗、粗拆细,最终解决了46公里的输电线路问题。这条经过“改良”的线路,直通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大院。

运输电站所用的发电机,也非易事。发电机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从井陉煤矿的日军手里缴获的,从井陉煤矿到西柏坡,路程仅30多公里,但前有崎岖陡峭的山路,下有宽窄不一的河沟,上有盘旋轰炸的战机,同志们奋战7个昼夜才将发电机运到施工现场。

1948年1月25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水电站正式投运。两根铜线跨越崇山峻岭,点亮了西柏坡村。据统计,以沕沕水水电站的电力为动力,当时党中央由西柏坡村向各战场共发送了408封电报。

▲电力工人为西柏坡村民家里拉电线、挂灯笼,充足的电力保障让老区群众过好日子更有底气。图/霍晓娟

电力巨变

几十年前,电对于西柏坡人民来说还是稀罕物。“做饭烧柴,洗衣靠揉,点灯用油。”这是20世纪50年代西柏坡村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1958年,由两台单机容量1.5万千瓦机组组成的岗南水电站开始筹建。同年,110千伏线路工程开始建设,这给急切用电的西柏坡村村民带来了希望。

1970年,西柏坡电网主干线架通,当地村民彻底告别了使用煤油灯的历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量快速增长,电网建设也步入快车道。

搭乘电力发展的快车,西柏坡村村民走上了红色旅游的致富路。村民陈国文家的“旧址餐厅”,与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仅一墙之隔。陈国文介绍,他家的餐厅是西柏坡村的第一家农家饭店,每到旅游旺季,座无虚席。宽敞明亮的厨房里,电灶、电冰箱、消毒柜、油烟机等电器一应俱全。

电力设施的不断优化提升,老百姓是最终的获益者。“如今,西柏坡村用电好得很,原先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现在全村共有86户269人,九成以上从事旅游业。全村人均收入过万元,不少人住上了新房,买了小汽车。”西柏坡村党支部书记闫振祥说。

截至2020年底,西柏坡镇的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5%,百姓的好日子有电力充足保障。

“如今,追寻红色足迹、体验农家乐趣,成为西柏坡地区的旅游特色,我家的酒店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村民闫立鹏介绍,自家的酒店可同时接待200余人,每到旅游旺季,店内的空调、冰箱、电视机等家电全开,充足的电力保障加上优质的服务,使得西柏坡的红色旅游顺利发展,助力村民们走上致富路。

2007年,西柏坡村成为石家庄首批新农村电气化村之一;2019年,西柏坡全电景区建成,年减排固体烟尘污染物2300余吨、二氧化碳500余吨。

5月25日一大早,西柏坡东泽饭店老板闫卓奇已经忙碌起来,“今年的游客比往年多,每天都能接到预订电话。今天天儿好,游客估计少不了,得多准备点河虾、青菜。”红色旅游给西柏坡带来旺盛的人气,充足的电力给老区群众增添了过好日子的底气。

精神永续

年过古稀的闫青海,曾任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是西柏坡村第一位电力工人。“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将前往北平叫‘进京赶考’,从此,‘赶考精神’就在西柏坡生了根。村里通电后,我负责看管维修电动抽水泵,保障村里唯一的用电设备正常运转,这既是对我的考验,也是我的使命。”闫青海说。

红色精神不断传承,几十年来,越来越多年轻的电力工人加入电力惠民生的队伍中。

2006年3月23日,一支由11人组建而成的队伍在西柏坡纪念馆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宣誓仪式,平山县供电公司西柏坡光明服务队自此成立。

这支服务队为西柏坡地区的居民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供电服务。服务队队员活跃在迎峰度夏、保暖保供、抢修服务一线,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西柏坡纪念馆始建于1976年10月,1978年5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纪念馆通过馆藏文物、文献、图片及资料,系统地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的革命实践活动。

一大早,国家电网河北电力(西柏坡)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贾晓强、队员闫龙龙便准备好工具包、带上巡检记录本,出发前往西柏坡纪念馆,开始对景区内的用电线路及设备进行巡视维护。

近年来,贾晓强、闫龙龙一直负责纪念馆的供电服务工作。只要一个电话,他们24小时提供上门服务。针对纪念馆用电设施点多面广、安全防护难度大的情况,他们经常开展拉网式排查,还编制了西柏坡纪念馆供电设施隐患排查手册,科学指导景区安全可靠用电。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早在3月纪念馆开馆前,西柏坡供电所就主动上门检查了用电设备,还在纪念馆设立了共产党员服务点,为我们景区迎接建党100周年旅游高峰保驾护航。”西柏坡纪念馆行政副科长李建增说。

李建增介绍,西柏坡纪念馆地处革命老区,过去经济不发达,电网相对薄弱。1978年,西柏坡纪念馆刚开放时,仅由一台15千伏安变压器供电。近些年,随着电力设施的持续优化,纪念馆供电的可靠性不断提升。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西柏坡百姓家里也陆续更新、添置了新的电器,生活好了,幸福感爆棚。

从点亮西柏坡的第一盏灯到守护燕赵万家灯火,新时代赶考征程中,平山奋勇争先、担当作为,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生活的喜悦,电力事业不断满足西柏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美好生活充电,为乡村振兴赋能。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  霍晓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