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建党百年特别报道丨山东滨州:社会暖灯照亮回家路

来源:民生周刊2021-07-06 09:41:52

6月18日,对于年过花甲的张进和他的家人来说,这一天期待了太久。在山东省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失散多年的张进终于和家人团聚,压抑多年的情绪在那一刻化作了眼泪。从陕西兴平到山东滨州,相隔1000多公里,他们整整找寻了18年。

今年2月,张进被滨州救助管理站救助,因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提供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其送进医院治疗。

随着状况日渐好转,在回访中,张进说出兴平市、国棉八厂、火车站等零散地理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根据信息在一些平台发布寻亲公告,仅两天后,张进的家人就在网上找到了走失18年的他。

社会化寻亲

在救助管理机构,有一群因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受助人员,被称为滞留人员,他们身体、精神脆弱,安置难、管理难、风险大,成为各地救助管理机构的“老大难”。

2015年,滨州救助管理站抽调站内社工成立寻亲工作小组,着手探索滞留人员寻亲工作。寻亲小组每周定期对滞留人员进行回访,通过面对面交流获取有效信息,电话、网络核实信息等方式开展寻亲工作。

寻亲小组总结出“一看二听三问四查”的四步寻亲工作法,“一看”即看受助人员的体貌特征、穿着、随身携带的物品和日常生活习惯等信息,判断受助人员的民族、在外流浪时间等;“二听”,即听滞留人员的口音判断流出地大致区域;“三问”,即询问受助人员的个人及家庭信息;“四查”,即根据获取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工具以及联系公安机关进行查询。

四步寻亲工作法下的是绣花功夫,有效提升了寻亲效率,并在民政部网站和山东省民政厅简报刊发推广,成为滨州救助寻亲工作的1.0版本。

近年来,滨州救助管理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强化部门配合、引入新媒体手段、加强与志愿组织对接力度等方式提升寻亲工作效能,并将原有寻亲工作提档升级,形成“社会化寻亲”的寻亲工作2.0版本。

社会化寻亲是跳出救助管理机构单打独斗的固有思维,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和部门配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参与寻亲工作。

滨州救助站曾救助过一名来自四川凉山的流浪人员朱世琼。为克服沟通障碍,救助站邀请当地四川籍大学生与其沟通,沟通无果后,录下音频、视频发送到头条寻人、微信寻亲群、宝贝回家网等平台。同时,救助站通过采集DNA、人脸比对等方式,综合运用一切资源和手段帮助其寻亲。

半年后,宝贝回家网的志愿者提供了重要线索,经过进一步沟通,确定了朱世琼的身份,此时距离她离家出走已足足21年。

通过探索社会化寻亲、理顺落户安置流程,滨州救助管理站已连续4年实现“零滞留”。

▲滨州救助管理站党支部参加“我和我的党支部”节目录制。

党建品牌

在探索社会化寻亲的过程中,滨州救助管理站秉承多元共治理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寻亲工作。通过与电视台、报社开辟“社会暖灯”专栏,提出“社会暖灯需要全社会点燃”的口号,每周一期对救助管理工作进行报道,讲解救助政策,讲述救助寻亲中的感人故事。

同时,借助新媒体手段,用“云平台”手机客户端直播救助现场、寻亲经历、被救助人员返乡历程,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途径还原现场,提高社会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认同感。

在护送“无名氏86”返乡的过程中,山东、四川、广州及滨州的电视媒体共同参与,山东卫视公共频道连续11天跟踪报道《无名氏86的回家路》,引起强烈反响。滨州市民政局局长还受邀参加山东卫视“政事面对面”栏目,介绍寻亲工作经验。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社会暖灯”成为滨州民政的一张名片,滨州救助管理站将“社会暖灯,照亮回家路”创建为党建品牌。

“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滨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内蒙古赤峰市的田亚清因伤失忆,今年3月,滨州救助管理站通过人脸比对、DNA比对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信息。

回家路上,田亚清说自己还要回来,因为他觉得滨州的人对他太好了,等回去见到母亲,把一切安顿好后,再回滨州务工。

使命神圣

救助工作中,常有一些感人瞬间让人难以忘怀。

滨州救助管理站曾经救助过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对于既往她已经没有印象。到救助站后,工作人员经常回访,与其交流。

“一次,我们给老人带了些橘子,剥开后,她掰了一瓣塞到了我嘴里。那一刻,或许是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后来通过电视寻亲,老人的儿子把她接回了家。虽然已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但老人很自然地摸了摸儿子的脸,还给他掖好裤脚。”滨州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刘飞鹏回忆。

在护送受助人员吴根回河南平顶山与家人见面时,吴根的女儿举着锦旗向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跪了下来。

“工作人员赶紧把她扶起来。她的这一举动,是感谢党和政府对流浪人员这个群体的不放弃。”刘飞鹏说,救助管理人员就像一座桥梁,向流浪乞讨人员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这一刻,大家从内心深处感到使命神圣,为能从事这样一份工作而自豪。

无数个感人肺腑的瞬间,引起了电影人的注意。2020年7月,滨州救助管理站参与拍摄了国内首部关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实题材电影《归路》。

电影《归路》以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为素材创作,以温情、亲情为主线,通过救助站的工作推进叙事,围绕“街头救人”与“内心自救”的救助故事展开。救助站工作人员刘斐在帮助流浪者老梁寻找家人的过程中,不断弥补老梁曾经犯下的错误,帮助老梁重新回归生活,也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归宿。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