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牡丹江上,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来源:民生网2021-08-02 10:14:32

夏日炎炎,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牡丹江将迎来一场盛会——第四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牡丹江把办会与促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全力打造不一样的乡村风情,展现最独特的乡村风采,既让游客能融入青山绿水,又让村民实现增收,牡丹江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行走在盛夏的牡丹江乡村,流连忘返,五彩缤纷。

小朱家村:盘活“水”资源

三面环水的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位于牡丹江畔,距镜泊湖景区8公里。人和车乘船渡河,进入这片“世外桃源”。

站在小朱家村渡口,放眼望去,远处是青山绿水,近处是在树下乘凉的村民和游客。曾经只能靠捕鱼为生的贫困村,今天已经成为村村争羡的现代农家乐园。小朱家村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农村农业部评选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文化和旅游部评选颁发的“100个乡村旅游线路”“100个特色村庄”,以及“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等荣誉称号。

小朱家村风光 李雪/摄

“好女不嫁小朱家,破铜烂网坏鱼叉。男人三天不下网,一家老小都卸甲。”小朱家村文旅项目负责人程连坤说,“因为小朱家村过去很穷,大家都这么传,现在不一样了,都说‘要嫁就嫁小朱家’。我在这里土生土长,学成后回乡,小朱家村一直民风很好,从记事起,我们就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和盗窃事件,大家都夜不闭户。现在条件好了,每年过老人节的时候,村集体还会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吃饭、送礼物。”

小朱家村曾是一个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增收渠道少的落后村,为了让村民脱贫,村党支部坚持外出学习、请农业专家,带领村民完成了旱改水1200亩,引进寒地水稻三超、水稻两段式育秧技术。从购种到销售,村民不仅产出了优质水稻,还实实在在的挣到了钱。

依托美丽的自然资源,村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旅游观光带、家庭旅馆、特色农产品采摘、参与性娱乐项目、江心岛渔猎文化、露天浴场等旅游项目发展起来。

村里摆渡的木船早已换成了安全系数高的钢板船,农业大棚和鸭舍为集体增收。农村合作医疗、自来水费、有线电视费、水田灌溉电费等涉及绝大多数人的费用都由集体来负责,村民不用花钱。

村民们在发家致富的同时,村容村貌也在逐渐改善。村里改造了千米护村江堤、灯光球场、小朱家村史馆、花坛和村综合活动室,村民集资改造围墙和厕所。现在走进村里面,都是干净的柏油路,随处可见绿树和野花,小朱家村让人仿佛置身画中。

从牡丹江市区过来的游客说:“孩子暑假,我们一家四口来玩几天,每次过来都要整挺多鸭蛋带回去,就是这水面上吃小鱼的江鸭下的,我们那边没有这么纯天然的鸭蛋。”

美丽的牡丹江水自镜泊湖倾泻而下,从小朱家村前涓涓流淌。程连坤说:“以前来到小朱家村,都是观看美景,少了很多能玩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建了一些室外的游泳池,还建了一个龙泉岛,岛上有很多娱乐设施,比如丛林穿越、丛林小火车、真人CS等等,这样就能把游客留住。除了夏季和秋季,现在还开发了冬季冰雪旅游,把农闲变成农忙,实现我们整个村子的共同富裕。”

上官地村:用活“稻田”文化

穿过玄武湖,湖水碧波荡漾,稻田随风摇曳,火山岩稻米的清香蔓延在空气中,这是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的特色风景。

上官地村有265户、916口人,耕地2400亩、水田1900亩,自唐朝时期就是贡米之地和官粮之地,盛产大米。环山、环水、临湖,整个村融入到无垠绿色田野中。

▲玄武湖国家农业公园 李雪/摄

2020年,上官地村以“稻作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修建观景区、体验区、美食区、休息区、游戏区、民宿区、菜园采摘区等组成的多个功能区。仅最近两年,村集体就收入136万元,实现村民就地就业近百人。2021年预计在村人均收入2万元的基础上,实现增收1000元。

走进上官地村,民宿院舍的颜色整齐划一,都采用白墙青瓦,有朝鲜族民居、新中式民居、现代农村民居、仿唐式民居等四种风格。围墙上手绘着包括稻作文化和传统孝道文化的连环画、服饰各异的唐代仕女等。为了能让游客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墙上都有“二维码”,扫取后就可进入墙画故事平台,一边欣赏墙画,一边倾听历史故事。

上官地村墙绘 李雪/摄

上官地村是石板大米的主产区,大自然给予了这个村庄珍贵的石板田。虽然石板田的土质好,但土层却薄,为了保护这块田,当地人一直采用传统古法人工种植水稻,所产大米绿色环保,钙含量是普通大米的5至7倍。

土生土长的陈雨佳,曾在宁安市第一中学任体育老师,2016年,她毅然辞职,回到上官地村,因为传统的卖大米方式无法跟不上如今的互联网销售模式,村里的大米销售困难,她决定扎根农村做乡村旅游,帮村民打通销路,将优质石板大米卖到全国。

陈雨佳在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担任销售经理,自己还成立了雨佳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探索稻米的产业转型发展,上官地村实现了以个别富裕带动全村富裕,加入合作社的157户农民,实现年人均收入2万余元。同时,合作社与村里9户贫困妇女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开展订单合作,帮扶贫困家庭人均年增收700元左右。

“灵山秀水齐荟萃,水碧天蓝稻花香。”为了推广石板大米和观光农业,陈雨佳将万年火山、千年遗址和鱼米之乡以直播的方式亮相,让客户通过网络体验稻米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推动了订单式种植模式。

陈雨佳给自己取名“种米姑娘”,“我是玄武湖畔的种米姑娘,我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希望大家来品尝我们这的大米,看看玄武湖、体验稻田文化。”

推开一个小院门,老人坐在院里阴凉处喝茶,见有客人,赶忙从菜园里摘黄瓜、柿子、大葱给大家品尝。夏日荷花正开,日落晚霞正艳,闲适安逸的农村生活何尝不是“稻田文化”中国重要的特色之一呢?

2019年,上官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美丽乡村。这个村占地2000平方米的上官民宿项目已经开始试营业,让第四届黑龙江省旅发大会在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上又添一抹亮色。

七里地村:讲活“红色”故事

游客坐在海林党史纪念馆外的广场上休息,清可见底的溪水潺潺穿村而过。

作为第四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重点观摩项目,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七里地村借势成功申报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重点对中共海林党史纪念馆实施了保护性修缮,配套完善了英雄广场及其他红色文化设施。

在党史馆内,按照海林地区早期党组织建立、海林人民的抗日斗争、海林地区根据地建设3个部分进行了布展,以《初心》为题的3D宣传片让游客驻足。

七里地村始建于19世纪末,原名“老金沟”“金沟屯”,为中东铁路建设时期沙俄掠夺我国资源、伐木取材而建。1926年,中共北满地委成立,在此秘密发展了8名林业伐木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牡丹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横道河子支部委员会,其后留下了许多红色斗争故事,七里地村也成为了牡丹江地区最早的红色历史印记之一。

1943年,中共地下党员发动群众炸毁了运材专用线小火车道,焚烧了日伪在七里地村的老火锯场,重创日军。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子荣剿匪小分队活动于此地,并于1947年汇合各地区5名战士聚集七里地制定侦察方案,为日后擒获土匪“座山雕”打下基础。

“海林是东北剿匪的重要战场,我看过书《林海雪原》,看过电影《智取威虎山》,这次带着孩子来到这些故事的发生地看看,感触很深,越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奋勇向前。”一名远道而来的游客这样说道。

七里地村 李雪/摄

托“红”衬“绿”,让游客在旅游中聆听红色故事,群山环抱中风光秀美的七里地生态民俗村,在2020年6月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七里地村共82户,165口人,海林市为留住绿水青山,成立了文商旅投资公司,建设金沟水街,引导村民们采山货、开民宿、办旅游、走红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把绿水青山变成了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七里地村去年人均增收4000元。

横道豆腐坊、七里地面食店、金沟老酒馆、山货铺、森林书吧、黑加仑手工作坊等体验业态和地域特色美食小吃的丰富,让村庄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在田野乐园里有网红大草垛、绿色草莓采摘、绿色蔬菜采摘等体验项目,村里还在修建黑加仑观光工厂,打造观光工业旅游。

由于七里地的耕地面积较少,不适合种植玉米、大豆作物,村民们主要的经济作物就是黑加仑果,采摘季的时候,村民们每天早上3点就起来采摘,每天最多可以采100多斤,一斤净赚1元,一天就可以增收100多元。去年村里建起了冷库,一年四季都能储存销售。海林文商旅公司制定保底收购价是3元,七里地村共有500亩黑加仑,平均每人增收3000元收入。

据了解,第四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于8月3日至5日在牡丹江市举办,镜泊湖主会场将与6个分会场同时直播联动,展示牡丹江各地的旅游资源和独特风情。

(记者 李雪)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