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镇江:见证运河千年之变

来源:民生周刊2021-08-03 09:26:46

站在镇江谏壁船闸之上,京杭大运河航运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一艘艘运输物资的船舶穿梭不息,船上满载着水泥、黄沙、矿粉木材、成品油等物资。

江苏镇江,古称润州,居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路口。大运河在镇江境内包括两个分支:一段是穿城而过的古运河;另一段为苏南运河。

作为一座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城市格局及发展变迁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大运河是沟通联系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纽带,是粮食、物资、钱财的水上重要供应线路。

自唐代以来经过镇江的漕粮占全国50%以上;南宋时,镇江更是承担了全国近七成漕粮的中转重任。“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更是道出了当时运河漕运给镇江带来空前繁荣的场景。

穿越历史千年,见证运河之变。江畔的重峦叠嶂,运河水的碧波荡漾,美妙的传说故事,古香古色的庙宇楼阁,使镇江名满天下。

“和以航运为主的苏南运河不同,作为镇江‘母亲河’的古运河功能更多体现为文化娱乐、亲水休闲、旅游观光为主,兼具行洪、排涝等防汛任务和连通水体调蓄水等功能。”谈及运河变迁,镇江市档案馆原副馆长於志洪说。

▲江南运河第一闸—镇江谏壁船闸

苏南经济的“晴雨表”

随着通航能力提升,谏壁船闸被称苏南经济的“晴雨表”。

“现在一天可通过货轮700余艘。”接受本刊采访时,谏壁船闸副所长章昆仑介绍说,截至2020年12月31日,谏壁船闸全年船舶通过量突破1.94亿吨,货物通过量1.18亿吨。

谏壁船闸的年货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4倍,接近长江主干道的货运量,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

以谏壁入江口为起点,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古称“丹徒水道”,这段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

自古以来,镇江即是漕运、水运枢纽城市。从镇江出发,沿京杭运河南下,经常州、无锡、苏州可达杭嘉湖平原;北上则通扬州、淮安,至山东、河北等省。

在我国古代,没有飞机,没有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运河就是一条水上快速路。

古运河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长期繁荣,炼铁、造船、丝织、酿酒、酿醋等行业相继得到发展。清代,镇江成为江南仅次于南京、苏州的丝织中心。

清末,失去了漕运功能的镇江段运河,逐渐走向衰落,镇江和丹阳城区段运河部分被填埋成道路或淤积。1958年全面整治后,提升了通航能力,继续发挥着内河航运的功能。

相比公路、铁路运输,内河运输具有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环境友好和边际成本低等方面比较优势。

对镇江而言,运河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章昆仑提供的一份资料谈到,从20世纪90年代镇江纸浆厂的草料和索普化工的盐卤、冰醋酸,至2000年后丹阳大亚集团的木材,丹徒宏泰钢厂的钢材、矿粉,直到现在镇江惠龙易通的船舶货物配载,无不得益于谏壁船闸。

运河沿线也逐步诞生了丹阳石油河码头、丹徒伊斯特码头、大亚木业、宏泰钢铁、京口工业园等物流和大型厂矿企业。

正因为航运地位之重要,镇江成为“江河交汇”处崛起的重要城市。 2007年,镇江市启动苏南运河镇江段四级航道改三级航道建设工程,对镇江段运河实施分期、分河道整治建设。

“改造后的航道由原来的宽60米变为90米,实现了两艘千吨级的船舶交汇航行,航运能力得以显著提升。”章昆仑说。

▲镇江西津渡远景

古运河功能之变

蜿蜒秀美的古运河穿城而过。

坐落在大运河畔,“上河书房”位于迎江桥附近,是镇江第一家24小时城市书房。窗外,流水淙淙;室内静谧闲适。推开窗户,清风迎面吹拂。

镇江市图书馆流通部主任金炜告诉本刊记者,该书房由镇江市图书馆与镇江市城建集团合作共建。附近的市民除了在河边散步,也来此享受闲适的阅读时光。

悠悠流淌千年的古运河,河道功能已发生根本转变。

镇江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汤兵介绍,航运功能已丧失,古运河如今承担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调节水位等防汛任务,此外还有着城市传承文脉和游览观光等多种功能。

水是大运河的“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治水是前提条件。自1992年开始至今,镇江分阶段对古运河进行综合整治。

经十数年的整治,镇江古运河构成了“三段、五区、两带、五轴、多点”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形成“上段—古韵之河、中段—休闲之河、下段—生态之河”3个特色段,以“古商市井、虎踞南门、丁卯揽古、丹徒追古、运河屋脊”为核心景观的5个功能区段。

这些年来,镇江古运河的保护成绩喜人。镇江市民感受到这种变化:运河水清了,岸美了,道通了,景多了,树绿了,灯亮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镇江市民走近运河、亲近运河。

古运河沿线20多个亲水平台全部对市民开放,每晚在河边散步、跳舞、垂钓的市民超过万人,城水和谐的新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於志洪看来,运河对镇江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的。

“作为镇江穿市而过的交通命脉、生活水道,古运河奠定了镇江市的城市格局,影响了镇江市的发展变迁,孕育了城市的文化特质。”他说。

文化带建设“镇江样板”

不仅是物资和商品交流的途径,京杭大运河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

“临江近海、江河交汇的独特地理区位,形成了镇江‘南北兼融,东西并蓄’的文化特点。”於志洪说。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被称为线性的遗产、活态的文化。在繁荣镇江经济的同时,大运河也在运河镇江沿线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凭借长江之险与大运河之利,镇江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漕运咽喉和战略要地,留下众多文物和文化资源。穿行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与运河相关的遗迹,运河路、京口驿、虎踞桥、西津渡、新河街……

对于这些大运河文化遗存,如何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摆在镇江面前的重要课题。

镇江市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多方的努力。2017年底,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综合谋划发展,系统推进建设。

2020年4月,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调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说,既要坚持文化自信,更要保持文化敬畏,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擦亮“江河交汇、山水名城”的特色品牌,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镇江样板”。

划定大运河文化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等,重点推进玉山大码头及历代江岸遗址、铁瓮城遗址、西津渡街区配套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与此同时,镇江还鼓励民众参与到大运河文化带的利用过程中来。

通过大运河文化保护志愿者联盟建设加大文化传承弘扬力度。“现在有数千名志愿者,每个月都会举办保护运河徒步走、保护运河巡防等志愿者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保护运河、宣传运河,将运河文化传承下去。”镇江市委宣传部文产处处长张萌说。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  张建霞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