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社区民警王刚:服务人民永不止步

来源:民生网2021-11-17 10:30:48

这是他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一次。

张贴有醒目“污染区”字样的疫情隔离酒店大门像座大山一样把他和外界隔离。山里面,是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和中高风险地区来宁人员;山外面,是平安幸福的千家万户。但对他而言,山里山外都是需要终其一生,用生命来守护的人。

他,就是人民警察王刚。

王刚,1968年出生,1984年参军,2003年从部队营长转业至公安队伍。现任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公安分局胜利路派出所管区警长,也是青海省首位“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主要负责社区服务、综合治理、矛盾调解等工作。

工作中的王刚(右一)

王刚虽从警多年,但一直坚守在防控犯罪、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把辖区群众的大事小事放在眼里,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在他看来,基层工作虽然繁琐,却是公安机关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基层也是最需要民警的地方。社区民警最大的职责就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些矛盾看似是“小事”,却都是关乎群众幸福感的“大事”。

疫情不灭,警察不退

2021年深秋,新一轮疫情波及西宁。空旷的街道、暂停营业的商铺、临时封闭的小区……西宁再一次按下了“暂停键”。

“最近疫情形势严峻,有重要任务在身,这几天我就不回家了,你照顾好自己和孩子。”10月27日晚,来不及和妻子当面道别,王刚就匆匆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这次的确诊病例多数来自我们区,目前是否还有未发现的感染者,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我们要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的措施,第一时间进行人员管控与排查。”王刚解释说,只有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人民警察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疫情,王刚和同事们不怕危险、英勇奋战,打头阵、当先锋,全力以赴投入到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中。

11月6日,西宁市主城区开始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当天,西宁气温骤降,并伴有降雪。而王刚和现场工作人员早已在凌晨布置好场地,随着天色渐亮,来做核酸检测的群众们排起了长龙。

“我是警察王刚,请大家保持一米线间隔,佩戴好口罩,提前准备好健康码和行程码,有任何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从黑夜到白昼,再到黑夜,连续十多个小时的奋战让王刚又犯起了老毛病,“天一凉或者走路走太多,我的肩膀和膝盖就疼,医生说我这是骨质增生、滑膜炎和半月板损伤造成的。”

全员核酸检测第一天,王刚所在的检测点为4000多名群众做了检测,效率名列全市前茅。此后几天,王刚依然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虽然每天只睡3、4个小时,没有热乎的饭菜,但是他依旧鼓足干劲,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期间,王刚辖区内的一家酒店被征用为疫情隔离酒店,作为一名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刚主动申请来到最危险的地方工作,这一决定至今他都没告诉妻子。

“今晚回家吃饭吗?我看新闻上说兴海路解封了,咱们西宁已经连续10天都没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了,我炖了你最爱吃的鱼,和孩子在家等你呢。”打开手机微信,妻子的一条信息让王刚的眼眶湿润了,他已经近20天没有回家了,而回家的日子却遥遥无期。

没等王刚回复,妻子又发来了信息,“工作再忙,也要注意休息、按时吃饭,别放心不下我们娘俩,这次我们一定能赢!”

在疫情隔离酒店,王刚勇挑疫情防控“领头雁”重任,用有效的行动、真诚的初心、无悔的奉献践行着使命担当,用血肉之躯筑成了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铜墙铁壁。

坚守初心,为民服务

从军19年,从警18年。从军人绿到警察蓝,改变的是服装,不变的是为民初心。

转业至公安队伍后,王刚成为了一名头顶国徽、肩扛盾牌的人民警察,在刑警队任职期间,他谦虚严谨、勤奋好学、兢兢业业,工作第二年就破获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300余万的特大诈骗案。“300多万在2004年可是个‘天文数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这个‘门外汉’的脚总算迈进了大门,印象最深的还有我当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采访,全家人都围着电视看呢。”

从2005年至今,王刚一直在派出所工作。“我管辖的区域最大特点就是人口多、内部群体成分复杂、不稳定因素多。我一个人要管理3000多户、近10000人,其中流动人口1500多人,个体工商户1200多家,下岗职工近1000人,重点人口及吸毒人员53人。”王刚如数家珍地介绍。

虽然基层民警的工作难度大,但是王刚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腿要勤、嘴要勤、脑要勤、手要勤、眼要勤”,做到80%以上的工作时间沉入辖区,矛盾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多年来,王刚坚持挨家挨户走访群众,用双脚丈量民情,亲身体验群众的冷暖。“就是要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排查线索、排查重点人员,达到可防控犯罪的目的。辖区内有些失业人员因没有收入来源,造成生活拮据,容易滋生犯罪,我就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到现在我已经帮几十个居民找上了工作。”  

在走访群众的过程,王刚了解到万方城商务中心存在多家社会融资类小额贷款公司的这一线索,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他将52家严重违法违规小额贷款公司和13家超范围经营小额贷款公司集中清退,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时打击‘套路贷’的规范依据还不明确,要怎么干,我心里还真有点打鼓,但打鼓也不能打退堂鼓。”王刚说,为了保证百姓利益不受损失,他联系金融监管部门、查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合法范围……打蛇打七寸,看透不法分子钻空子的伎俩,才能真正从源头遏制违法犯罪行为。

这期间,8家背景雄厚的公司提出,每月向王刚交1万“保护费”,一年96万,求他“高抬贵手”。“我要同意,就成了他们的‘保护伞’了。这是底线,不能碰,更不能破。”王刚坚定地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要我们学会倾听群众的心声,就能与群众说得上话,交得了心;只要我们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多干惠民之事,就能赢得群众的掌声。”王刚说,在他的努力下,辖区两类案件发生率与同年相比下降80%,报警率与同年相比下降65%。

“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零距离服务群众

2020年7月28日,王刚被任命为北商业巷社区党委副书记,他也是青海省首位“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在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

兼任后,王刚从“局外人”变成“家里人”,从“守田人”变成“种田人”,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社区工作的方方面面,更及时地发现隐患、矛盾的苗头,将其消除、化解在初期阶段。

工作的这些年里,王刚一直对口帮扶辖区的魏淑珍一家,年过九旬的魏淑珍和一双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女共同生活,他经常送去一些米面油、牛奶、水果等慰问品。“几天不见就会牵挂老人家,工作再忙,我也会下班后去看看她。”

今年“五一”小长假前夕,王刚得知魏淑珍特别挂念住院的儿子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自己开车带着她去康复医院探望许久未见的儿子。

王刚介绍,在社区工作以后,最大的好处是能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不让老百姓跑第二次腿,老百姓知道他在社区办公后,发生邻里矛盾纠纷、办理有关证明、法律咨询、办理居住证什么的会直接来社区找他。“今年高考期间,我的辖区有40多个报考军队院校和政法院校的高考生,来一次社区警务室就可以完成政审,不像以前需要跑三个地方才能完成。”

   “在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双重身份’维护和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建立深厚的‘警民鱼水情’。 ”王刚说,辖区内每年都有大量流动人口需要办理居住证,由于大部分人都是正在上班的年轻人,工作日期间很难抽空来警务室领取居住证,发现了这一问题后,王刚利用晚上下班后的休息时间,挨家挨户送居住证。

警民联系牌助力打造智能化社区治理模式

为了将“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这一举措落实到位,提升治理效能。城西公安分局在每个小区、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至少悬挂一块警民联系牌,警民联系牌上面有民警姓名、电话和三维码名片。有需要的群众可以通过扫描三维码名片或者拨打电话联系到王刚,还可以扫描警民联系牌上的其他三维码查询法律知识宣传信息和常用办事指南。   

“挂上警民联系牌以后,我感受最明显的就是线上业务更繁忙了,每天打电话咨询相关事项的群众平均超过十个,明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后台网站,查看群众的留言,制定工作计划,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王刚说。

通过广泛设立警民联系牌,城西公安分局强化了公安专网、视联网、“三维码”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及时将社情、警情、案情等数据全面汇聚起来,积极打造智能化社区治理模式。

今年中秋节前夕,王刚接到了一个“特殊来电”,辖区内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买到了假净水器,被骗3000多元,为了帮助老人挽回经济损失,王刚通过大范围的摸排走访,利用两天时间摸排走访了40多家售卖净水器的商家,第一时间追回了老人被骗的钱。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社区民警虽然没有生死搏杀的“尖峰时刻”,但是日复一日、平凡且忙碌的工作,却让王刚收货满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地和社区工作者及同事并肩作战,更多地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巩固当前基层社区联防、共治、互助的良好局面。”

“人民公安为人民”,王刚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保障人民幸福、社会稳定作出贡献。从警多年来,他凭借踏实的工作、严谨的作风,荣立“三等功”,荣获“优秀社区民警”、“优秀公务员”、“优秀驻村民警”等称号。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