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1-11-18 17:48:58
一年一度的“双11”正式落下帷幕。虽然销售总量依旧火爆,但今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的预售模式却引发了不小争议。
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付完尾款后发现,有些号称最低价的预售商品比现买还贵;找商家协商,却发现保价套路多,售后服务混乱。据黑猫投诉统计,10月20日至11月13日,涉及预售的投诉量达5280条。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商家标榜的最低预售价高于直接支付价,属于不履行价格承诺,涉嫌虚假宣传。
自10月20日以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启预售活动。比如一款手机原价4000元,商家称预售可以优惠500元,但付完尾款后,消费者发现该产品以现货方式上架,可优惠700元。还有消费者发现,支付的尾款高于预售时标出的尾款。也有消费者反映个别商家在“到手价”上做手脚:“消费者通常认为的‘到手价’等于‘定金+尾款’,但有商家故意将‘到手价’解释为‘尾款’,隐蔽地提高了价格。”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7天无理由退换”已成多数网购商品惯例,但不少消费者表示,预售商品想退款却没那么便捷。虽然有些商家承诺可以退还定金,但一些消费者按照预售协议申请时发现困难重重。据部分已经提交退定金申请的消费者表示,被告知无法退还定金。“退起来太复杂了,而且全是机器客服,光是等人工就要等好久。”一位消费者表示。此外,预售期过长、收货时间晚、无法修改寄送地址等,也是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许多平台宣传的保价服务,往往也难以落到实处。某电商推出的保价规则避开了“双十一”当天,还有的商家在预售结束时下架商品链接,使该商品无法保价。
实际上,预售不仅是“双十一”促销手段,其实早已存在于电商日常销售中,其中尤其以服装类居多。不少小的服装品牌常年就是付款后7天发货、14天发货,有的甚至45天发货。
业内人士表示,对消费者而言,电商平台往往会对预售商品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对商家而言,通过预售可以事先锁定部分用户,从而对销售额有更准确的预判及准备,备货也更加从容。表面上看,这应该是一种消费者和商家双赢的方式,因此在电商平台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吸引了不少商家参与。但由于相关规则不够完善,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满意体验。
从长远来看,不规范的预售将逐渐透支消费者的信赖。陈音江认为,商家首先要诚信守法经营,制定公平合理的预售规则,并且事先有效告知消费者,尤其是预售规则中一些跟消费者有重要关系的信息,要以醒目方式有效告知,兑现预售规则和双方约定的有关承诺,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
(综合整理自南京日报、成都日报、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