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电商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电商

“脱单盲盒”暗藏陷阱,已被部分电商平台屏蔽

来源:民生网2021-11-24 16:49:28

近年来,盲盒迅速在年轻人中风靡,从最初的玩偶到口红、书籍、古玩、糕点等,可谓“万物皆可盲盒”。如今,“脱单盲盒”也在线上线下流行开来,一些店铺销量亦很可观,在某电商平台,有店铺显示月销上千。

“脱单盲盒”的玩法并不复杂,比如在街边摊位上放一张桌子摆两个盲盒,“一元钱从盒子里拿走一个微信号,一元钱在盒子里放入自己的微信号”,流程就走完了。

这种玩法出现后被迅速搬到线上,不少与之相关的小程序被开发出来,电商平台上更衍生出专业的“脱单盲盒”店铺。靠着“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抽到谁”的期待感,不少年轻人选择购买,有商家甚至表示,“3天收到1万单,有人一买买一百张。”

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当时的预计是,到2021年,单身且独居的人数将上升到9200万。“脱单”的市场需求庞大且紧迫,自然带来商机。

但随着“脱单盲盒”的火热,在“盲盒交易”过程中涉及的隐私泄露等诸多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在某社交平台搜索“脱单盲盒”、“月老办事处”,会出现多个类似小程序,有些设置免费存取,有些会要求在投递时填写年龄、微信号、城市、星座等条件。在某些电商平台搜索“月老办事处”、“脱单小摊”,也会出现多个商家,部分商家还会设置“前X位免费留微信”、“限时免费留一个”的优惠。一些店铺销量也很可观,有店铺显示已成交10万+件。

除此之外,“脱单盲盒”交易也已衍生出不少骗人套路。比如,有消费者说,“都是假微信”“一块钱买个有风险的机器人”“加的都是店员,都有对象”。据中新网消息,一位消费者留言“每个店铺都下了单,一个没成”,商家则回复“说点女孩子喜欢的,例如打点钱”。如果此类说法属实,那店铺的行为或已涉嫌欺诈。

对消费者来说,玩“脱单盲盒”,虽然有“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抽到谁”的期待感,但轻易将个人信息留给不具备公信力的平台或店铺,也容易惹上“麻烦”。有可能会遭遇电信诈骗,甚至掉入“杀猪盘”的陷阱,遭受财产损失等风险。

北京云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闫兵表示,“是不是侵犯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或公民隐私,主要看这种东西是不是他(她)自愿的。我自愿把这个东西放到一个盒子里,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民法讲究意识自治和权利自治的原则。”

“但如果平台获取了大量公民的个人信息后,把这些信息进行了泄露,这肯定是构成违法的。”闫兵表示,现在有很多类似的平台、企业,会把打包过来的数据、流量以及个人信息,用于其他途径比如推送广告、销售等,这不仅违法,严重的话或构成犯罪。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刚刚落地的背景下,形成产业链的“脱单盲盒”显得格外刺眼。从报道看,盲盒商家对于获取的用户信息处置方式比较随意。有业内人士直言,如果没有相应保障措施,这种交换陌生人信息的行为,本质上跟贩卖个人信息没有区别。

因为游走在灰色地带,有的电商平台已经开始下架相关产品,但据中新网消息,近日以“脱单盲盒”为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显示没有任何结果,但以“月老办事处”、“脱单小摊”等进行搜索,依然能正常显示。

针对“脱单盲盒”带来的诸多潜在风险,需要相关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对“脱单盲盒”小程序和交易店铺加强关注,对其可能出现泄露、售卖大量个人隐私信息、数据的行为,在技术层面和平台规则层面上予以约束,加强监管。同时,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对这类新出现的“社交+交易新形态”加以关注,一旦涉及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加以惩处。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