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传播平台2022-07-26 17:08:57
从“重走一大路”红色景点开来,驶向稻花飘香、瓜果满枝的希望田野——101路公交是浙江省嘉兴市第一条城乡运游融合公交线路,也是嘉兴市“十佳满意公交线路”和“十佳最美服务品牌”。线路起自大新路公交枢纽站,终点嘉兴市凤桥镇公交枢纽站,全长21.9公里,是连接嘉兴火车站、南湖景区(中共一大会址)、中央公园、三星村、梅花洲景区的一条亮丽风景线。
开通近20年来,101路公交见证了嘉兴城乡发展的美丽蝶变。
——2003年,嘉兴改革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从此,农村老百姓无需再专程到车站买票候车。
——2004年,嘉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9年10月,嘉兴市本级公交国有化,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票价,成为国内城乡公交改革样本。
——2021年4月,嘉兴市域公交一体化改革启动,城乡公交进入高质量发展2.0版,是浙江首个市域公交一体化的地级市。
城乡公交的改革也是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缩影。一直以来,嘉兴始终坚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农业强基、文化赋能、旅游致富,农文旅融合,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走在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
抱团协作,濮绸巨镇演绎共富篇章
嘉兴桐乡濮院镇,国内产业规模最大的毛线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共有时尚中心、国贸名品港、世贸大厦、轻纺城等20个商圈标杆市场、13000多间商铺,年成交额超1000亿元。
依托毛衫市场和毛衫产业的发展,濮院镇周围各村凭借着紧临市场、毗邻园区的区位优势,于上世纪90年代率先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2021年,全镇13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473.2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709元。
近年来,濮院镇打破传统以村级为单位“单打独斗”的老旧模式,探索推行强村带弱村、村村联动、抱团发展,整体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镇已形成6个镇级抱团项目,涉及民工公寓、商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用房等,每年租金收入1150余万元。
濮院数字时尚星城是当地规模最大的抱团项目之一,项目总占地58.34亩,总投资12.77亿元,集科研、设计、生产、展示、发布、营销、教育、金融、文创为一体。这个目前嘉兴市范围内投资规模最大、参与村数量最多的项目,由桐乡本地91个村加上浙西地级市丽水下辖龙泉市的9个山区经济落后村“飞地抱团+山海协作”,一起投资开发建设,每年能给100个村各带来至少10万元以上的经常性收入。
“依托毛衫产业与市场的区位优势,通过“飞地抱团+山海协作”,以强村为引领,携手经济薄弱村一起发展。”濮院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濮院镇积极探索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抱团协作模式,持续扩大抱团发展“朋友圈”,带动周边乡镇各村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区域化资源共享。
产业共培,走好“造血式”共富路
挑选幼苗, 修剪、扦插、浇水……早上7点,在桐乡市高桥镇云之垚花卉有限公司的大棚内,超百种绣球花层层叠叠、随风摇曳。今年64岁的三村村村民卫莲凤带上手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以前自家种桑养蚕,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来绣球花基地上班,每个月都有2000多块钱的稳定收入,工作轻便又不耽误照顾家里,感觉蛮开心。”卫莲凤高兴地说。
据介绍,目前共有20多位中老年村民在绣球花基地上班,除了三村村以外,也有附近毛水浜村、楼下角村的村民。
“产业项目的落地,为村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不少村民既流转了土地又在家门口当起了‘打工人’,实现了双收益。”三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晓良介绍,“村企合作”模式为村集体每年创收100余万元。
借助企业优势和力量,高桥街道推动辖区内优秀企业与22个行政村结对共建一批适农项目,“联”出生产力,“结”出共富果。截至目前,高桥镇各村已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等30余个,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唱响共富“甜蜜之歌”
盛夏七月,万物葱茏。行走在嘉兴市海盐县于城镇,一处处村落白墙黑瓦错落有致规划整齐,一垄垄葡萄架万紫千红挂满晶莹的果实。
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一群农户。傍晚6点左右,在八字村的“六点半茶铺”里,村民们又如往常般聚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茶铺“掌柜”叫周玉良,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也是八字村种葡萄第一人。
这个建在葡萄架旁的“茶铺”是远近闻名的 “农田课堂”,有技术员、党员骨干定期讲解葡萄种植技术。在这里,周玉良和葡农们学技术、谈经验、话市场。一年又一年,八字村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群众与党员的心越贴越紧,“六点半茶铺”里的“共富经”也越念越火热。
近年来,于城镇坚持党建引领为纲,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党员示范户+种养殖户”的运作模式,在全县率先成立“甜蜜产业·乡村共富”党建联盟——由1名党员带3名社员、一名社员带5户村民结对帮扶,形成了助创富民“致富链”和创业发展“共同体”,让乡村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和 “领头羊”。
在广泛推进党建联盟基础上,该镇还积极对接相关金融单位,推出了“党群创业共富工程”“共富贷”“党员先锋贷”等专项贷款,已累计面向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主体发放助农贷款600余万元,帮助90余人申请创业贷款一千余万元,有效缓解了党员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激发了年轻人的创业热情。
“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首先必须坚强过硬。”于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当地具有鲜明特色的“八字葡萄-江渭蓝龙虾”产业共富带,已覆盖8个村庄,29个农场、1334亩地及4000余人,今年一季度实现农业产值2600余万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1亿元。
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入万家
当前,各地农村大操大办宴席之风渐长。据统计农村婚宴每桌约有1/3的食物被浪费掉,比奢华比阔气已成为共富路上的痛点堵点。对此,桐乡市洲泉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疏堵结合,引导文明办酒风尚,同时大力倡导公益服务意识,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
“凡本村村民在村礼堂举办婚宴酒席的,每桌菜品不超过22道,金额不超过1200元。” 在南庄村,移风易俗被细化写入了《村规民约》,并形成管理制度纳入“三治融合”积分考核。
东田村以举办《东田的度过》摄影展为契机,设立千人“全村福”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引导摄影爱好者以“亲情”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当地知名“三跳”艺人沈震方,虽年逾古稀,却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宣传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凭着手中的三块竹板和浑厚娴熟的“三跳”唱腔,沈震方把党员教育、政策宣讲从会议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村口院落,至今已义务演出数千场,观众上万人次。
“全镇每10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洲泉镇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据悉,该镇重点打造的“至善湘溪·文明同行”志愿服务品牌,已设立“至善湘溪驿站”8处,下设“善心”“善行”“善治”志愿服务队伍26支,拥有注册志愿者近7000人,开展志愿服务3.5万人次,有力推动了文明新风入乡村、入庭院、入人心。
红船起航地,共建共享幸福果实
从桐乡市以“农”为媒创新发展管理新路径,到嘉兴市海盐县描绘“由核而生” “因核而盛”美好蓝图;从南湖新城高端智慧的未来社区,到秀洲乡镇乡情乡韵的农民画廊;从华腾智能化养殖的“现代牧场”,到五芳斋传承悠长的“国潮文化”和节令食坊,文明之风塑造城乡居民的精神家园,特色产业打通村企的共富道路,基层治理创建四乡八邻的和谐幸福,党建联盟架起干群连心的幸福桥梁。
檇李转闻风教好,重门夜不上重关。如今的嘉兴城乡,物阜民丰,人美景丽。物质、精神和生态三个富裕的共同增进,让全体城乡居民同步感受共同富裕的“阳光雨露”——2021年,嘉兴市人均GDP达到11.6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7倍,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5%和27.3%,均达到了“富足水平”;在浙江全省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连续8年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排名中位列第一,农村15分钟文化圈和城市10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全市控断面Ⅲ类水占比达到94%,城市环境空气优良率突破90%,连续四年实现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得分和排名“双提升”。
乘上“开往春天”的101路公交,风清气朗,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幸福画卷正在共同富裕的快车道旁徐徐展开……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执行副总编辑:马海涛,主编/编审:郭梁、赵慧,编辑:唐晓彤,责任编辑:魏良炜,文字:徐贤良、沈丹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