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韧性应是未来城市核心价值导向

来源:民生周刊2022-08-02 10:49:58

作为大型人类聚居地,现代城市一方面意味着便利和高效,另一方面也面临重重风险与挑战。

历经各类灾害和冲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强调发展中的“韧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提出建设韧性城市。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引入“韧性”理念,但如何建设韧性城市,让城市更宜居也更安全,还需要更多探讨。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

曾鹏长期研究韧性城市,并带领团队到全国多个城市调研,形成《中华传统智慧引导韧性空间规划》《城市更新的价值重构与路径选择》等著作。他强调,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工程设施方面,还体现在城市运营、社会治理等方面,是一个涵盖全要素的软硬结合的系统韧性体系。

民生周刊: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其脆弱性也不断显现,引起很多人担忧。在您看来,现代城市面临哪些风险与挑战?

曾鹏:人类的聚居地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形式。一般来说,居民点越大,一方面效率越高,另一方面风险越多。现代城市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风险,第一个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气候深刻影响全球人居环境。我们课题组在闽三角地区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极端气候灾害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重大因素。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气候变化仍然是当代面临的核心挑战。数据表明: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若上升1.9℃,高海拔地区冰雪将减少80%,水塔的减少将导致19亿人缺水,海平面上升1米左右,全球岛国淹没,2.8亿人失去家园,全球35.7%到49.5%的海滩将消失。按照目前的气候变率,如果不加干预,是非常危险的,对城市发展是个非常大的威胁。

第二个风险是公共卫生安全。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城市治理模式、城市发展机制,甚至城市空间结构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个是城市社会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包括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就业问题等各类社会问题。不同类型的复杂扰动持续,诱发城市社会生态失稳。

因此,全球城市正面临着内外部系统、环境、结构、要素日趋复杂的变化,不确定性与非传统威胁逐渐增加,而现代城市也迎来通过自我修正、主动适应、创新迭代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契机。

民生周刊:疫情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给未来的城市治理带来哪些启示?未来如何更有韧性地应对?

曾鹏:疫情让大家意识到城市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资源对城市的重要性,另外是城市对基层治理要求越来越高,社区越来越重要。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公共服务越基层越有效,比如在封控情况下,全市级别的大商业可能不起作用了,深入社区的小商业反而更有效。因为它只是服务一定范围的居民,符合疫情防控思路。所以,未来的公共服务配置,应该更重视基层,也就是社区这种基础单元。

另外,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社区承担的就不只是居住功能,而是被动实现了居家办公模式,人们在这里不光是生活,还有工作。未来社区可以在某个地方设一个公共空间,方便人们办公,或者让社区的开放空间质量更好。比如,开设一些咖啡馆,里面提供有品质的公共空间,供居民在线办公或者线下讨论。

民生周刊: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为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有哪些重要特征?

曾鹏:一般来说,城市面对冲击或者扰动的灾前预警能力、抵抗力、冲击之后的恢复力等都是韧性的表现。

韧性最早是一个工程的概念,比如,建筑材料受到冲击的时候能够在允许的范围内恢复形变,而不是折断。后来有学者将韧性引入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恢复能力、水系统的自净能力。现在,韧性拓展到城市这样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指城市面对不同类型的冲击和扰动,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社会生态挑战等,能够化解、吸收扰动,迅速恢复甚至超出先前的水平。

城市韧性既体现在结构韧性、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等硬件方面的城市建设系统韧性,也体现在社会韧性、组织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等软件方面的城市治理体系韧性。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目前国内有哪些城市具有较好的韧性?

曾鹏:很难说哪个城市是韧性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面对的风险类型不同,它们提升应对风险的抵抗力或恢复力也是从不同维度进行。现在,很多城市把韧性作为重要价值导向。

比如,天津的规划原来对空间结构的表述是“一条扁担挑两头”,两头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曾经也有一个阶段想把城市连起来,变成类似带状的结构。

现在,城市结构明确了“津城”和“滨城”的双城结构,在中间建立生态屏障带,避免城市连体造成城市恶性膨胀。虽然城市越大越有效率,但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各种负面问题,城市病就来了。

北京的新版规划也把韧性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价值目标,已经率先提出减量发展。

民生周刊: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应该如何提高韧性?

曾鹏:首先,应该把安全韧性作为未来城市的一个核心价值导向,融入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应该针对城市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建立起专项的城市韧性规划,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的专项行动。

城市韧性的提升应从全域全要素出发,全面开展政策制度、社会经济、空间环境、设施功能等多维一体的系统优化提升。通过统筹设置和机动调配便捷冗余的空间资源与环境设施,作为城市韧性的功能基础;通过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和动态监测风险管理,为城市韧性提供保障和支撑,共同推进城市韧性的提升。

民生周刊:在建设韧性城市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避免哪些误区?

曾鹏:要避免运动式的韧性城市建设。比如,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很大,有的地方效果很好,但有的地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要注意,每个城市面临的风险类型不一样,采取的韧性城市建设路径应该因地制宜。关键是,要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定制化地做韧性城市的建设方案,避免对某一类特定技术方案进行运动式的推广,盲目地上一些项目。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