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泸州:蓝绿交织 山水共融

来源:民生周刊2022-08-02 10:53:39

四川泸州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暴雨季节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加之地处长江、沱江两江交汇,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泸州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紧迫。

2016年,泸州市被列为四川省海绵试点城市,启动海绵城市建设。6年时间,泸州的变化历历在目,“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在“建设海绵城市典范,打造绿色生态酒城”的大考中,泸州成绩亮眼。

2021年6月,泸州市凭借扎实良好的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成功申报为全国首批20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是四川省唯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

“会呼吸”的酒城背后,是一条长江上游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特色路径。

▲泸州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紧迫。图/于海军

对症下药

内涝是城市治理的一大难症,泸州市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泸州全面摸排建成区城市内涝点,“一点一策”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分两批重点完成红树湾、龙城丽都、玉带河炭黑厂、忠山隧道口下穿通道等19处历史内涝点治理,基本实现大雨不内涝。

雨天路面积水,如何才能“不湿鞋”?泸州市从根源治理。当地开展主城区道路“白加黑”改造,增加城市透水面积,解决了地面过度硬化问题,有效解决雨水径流快速汇聚,改善雨天路面积水情况。

为了确保海绵理念落到实处,泸州市将中心城区分为10个分区61个管控单元,分单元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和控制策略,建立起覆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的全过程管控体系。

在污水处理上,当地实施雨污分流,基本消除了主城区生活污水直排口,水体不再黑臭。泸州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并通过湿地公园、景观调蓄水体等实现雨水回收利用。开展再生水配套管网规划设计,利用污水再生水进行景观灌溉、河道补水。

在生态修复治理方面,泸州实施玉带河、倒流河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建成渔子溪公园、龙涧溪公园等海绵型生态公园,同步打造了东岩公园、驴子湾公园等一批绿地游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

“蓝绿交织、山水共融”,运用海绵理念,泸州正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样板。

城市会呼吸

2016年,泸州市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当地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要求,转变依赖大规模水利工程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思路,以新型路面、绿地和水系为主体,着力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其中,三溪酒城中心、西南医投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等项目都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三溪酒城中心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竣工于2020年,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落实了海绵城市理念。

项目建成后,场地降雨在经过小区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绿地等前端小海绵设施系统时,经过渗透、滞留后,减少雨水径流,净化初雨污染,补充绿地土壤含水量。超标溢流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及雨水管网输送的形式,进入到梯田式前置塘,多级消能降速和初雨污染控制后,静置后的雨水溢流进入水体这个大海绵系统,水体达到蓄水深度后超量雨水最终溢流进入市政雨水管网。

据了解,整个系统可达到小雨时储存一定的径流雨水以控制外排水量、补充景观用水需求,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节功能、削减峰值流量,有效降低了市政雨水管网排放压力,保障了暴雨期间的排水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西南医投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在建设中利用建筑物周围面积较大的绿地系统,收纳周围建筑物和透水道路的径流雨水,达到调蓄雨水的目的。在建筑物与绿地接驳处,采用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形式,将屋面汇流的雨水通过消能池断接释能后散排流入相邻的绿地系统,绿地系统通过渗透、滞留后,超量的雨水最后进入市政雨水管网。

在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周围绿地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的小海绵设施,铺装采用透水铺装的形式,渗透、滞蓄周围道路地块径流雨水,净化后的雨水溢流进入渔子溪湖体。

生态  绿色  宜居

在近日召开的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暨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会上,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云春表示,自去年成功申报为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泸州市已通过海绵城市施工图专项审查项目52个,建成龙涧溪公园、龙涧书院等海绵示范项目32个,建成海绵城市41.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23.6%。

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余先河在会上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两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泸州实际、体现酒城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泸州经验。

余先河表示,要着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着力建设蓝绿灰结合的排水设施,着力建设生态绿色宜居的海绵城市,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示范亮点体系。

为稳扎稳打推进城市更新,当地将大力实施“活力泸州行动”,加快推进重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城市更新活力区。大力实施“宜居泸州行动”,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提升、共享空间打造。泸州还大力实施安全智慧行动,启动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建设,加快形成丘陵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泸州模式。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