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全民认知健康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康养 > 全民认知健康

什么是认知健康?中国痴呆照护未来在哪里?

来源:人民康养2022-10-21 15:42:08

目前,我国约有认知症患者1,507万人,占世界认知症患者总数的20%,位列世界第一。[1] 人民康养于9月21日在人民日报社发布“全民认知健康科普计划”,话题上线当天阅读量即超过1亿。关于“认知健康”概念和认知障碍疾病也引发超过百万次讨论。

到底如何定义“认知健康”?知名老年脑健康专家张占军向人民康养给出了他的定义:“认知健康表现在我们如何维持着良好记忆、思考和学习能力,维持自身认知能力在良好水平就可以称为‘认知健康’。”

一、如何定义“认知健康”?

张占军:在定义认知健康前,我们首先要理解“认知”的含义。从学术的角度,认知定义为个体感知事物、获得知识并对其作出理解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被人类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比如记忆、学习、思考等。

认知健康表现在我们如何维持着良好记忆、思考和学习能力,维持自身认知能力在良好水平就可以称为“认知健康”。

良好的水平对于不同的个体也许参考了不同的标准:

个体内部比较标准:比如有些人以自己认知良好时的状态为标准,主观意识到自己当前的认知状况大不如前。

人际横向比较标准:有些人虽然不影响生活,但是很多记忆、学习的能力已经远不如同龄人。

无论如何比较,一旦认知能力已经不能支持其生活自理,这些人都不能算作保持在良好状态的“认知健康”。

二、认知健康与精神健康等同吗?

张占军:从广义的角度讲,在某些概念中精神健康的范畴是包括认知健康的,比如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最新推出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中就包括认知障碍相关的章节。但是认知障碍的症状和精神障碍的症状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所以我认为认知健康与精神健康并不等同,他们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影响。

认知健康表现在如何维持着良好记忆、思考和学习能力,而精神健康更侧重于良好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功能,比如如何应对压力、与人交往等。

认知健康的破坏会严重影响精神健康,比如某些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会表现出极度的冷漠或者躁狂,甚至于还会产生幻觉、妄想、谵妄等症状;

同样,精神健康的缺失也影响着认知状态,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患者表现出认知能力的显著下降。认知健康和精神健康的相互影响机制涉及到生物基础、神经功能以及社会环境、个体习惯等等,有待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三、什么状态下,一个人可以被称为“认知健康”?

张占军:维持自身认知能力在良好水平就可以称为“认知健康”,但这需要经过一些“考验”:

首先,最低标准是个体需要保持日常基本的生活功能。

其次,个体主观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功能有所下降,并且定期做一些临床认知测验,根据结果判定自己的认知健康状态。

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做个脑部磁共振扫描,检查自己的脑结构基础是否发生一定的病变,这甚至可以预测你近几年的认知健康状况。

四、我国目前认知损伤人群占比大概多少?

张占军: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15-17%,痴呆患者为2-6%。剩下来约80%的人群,我们粗略可以看作是属于认知健康人群,但这其中还有认知障碍临床前阶段由于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而没有被筛查出的人群,大概占总体的20%左右,所以说,严格意义上的认知健康人群占比基本上不超过60%。

五、认知健康遭到破坏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张占军:认知健康遭到破坏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缓慢发展性。在临床前阶段,患者可能意识到主观认知的下降,我们称之为主观认知下降(SCD)。

随着年龄增长和时间发展,SCD患者将进入到痴呆前阶段,即轻度认知障碍(MCI),此时患者出现认知损伤,虽然不影响生活,但是临床认知评估显示其认知状态会显著低于同龄认知健康群体。轻度认知障碍有多重亚型,我们主要分为遗忘型MCI和非遗忘型MCI两类。顾名思义,遗忘型MCI就是患者的认知损害领域主要包括记忆领域,而非遗忘型MCI则是在除记忆领域方面的其他认知领域受到明显损伤。

之后随着病程发展,患者认知进一步下降到了影响生活功能的状态,则进入痴呆阶段。痴呆的种类大体有五种,首先就是大家熟知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主要的痴呆类型,占各类痴呆患者总数的60-70%,它和脑细胞变性导致神经退行性的变化有关。其次是血管性痴呆,它主要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是痴呆中最有可能对症下药的一类,约占痴呆患者总数的20%左右。然后是额颞叶痴呆,神经影像表现为额颞叶萎缩严重,与AD相比,额颞叶痴呆更多地影响人格、行为和言语功能,后期也会表现出严重的记忆障碍。第四种是语义性痴呆,主要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的命名不能,以及对物体识别、物体相关知识表征能力的丧失,神经解剖学特点为双侧颞前叶的不对称萎缩,其中左侧颞叶萎缩更为明显。最后是路易体痴呆,以路易体变性为病理特征,它除了表现在认知衰退,还有典型的帕金森症状,会行动迟缓僵硬,震颤严重。

六、要保持“认知健康”个人可以做哪些事情?

张占军:对于个人,我们要多方面地去了解认知健康和脑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里的长辈,要将对认知健康的重视和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划等号。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强调,我国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社区(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到80%。目前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都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开展相关的线上和线下的脑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有条件的机构已经开展了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脑健康体检和痴呆风险筛查等服务项目。大家可以多留意关注。

只要大家能做到定期积极主动地配合地方认知和脑健康方面的体检,知晓自己目前的认知状况,尽可能遵循健康的饮食,配合适当的运动,同时想办法锻炼自己的大脑,促进终生学习,那么就能做到较好的认知健康维护,延缓认知衰退,提前预防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

七、政府和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助力“认知健康”?

张占军: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严峻趋势以及人民群众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社会对痴呆、认知障碍等慢性疾病的保障和改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高校、机构、医院、社区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为我国老年健康保障谋取福祉。

首先,政府推进政策性的引导与支持是认知健康相关举措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脑健康体检今后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更需要政府的组织领导,自上而下地构建痴呆防控体系。

其次,在政策推动之前,需要完备的理论基础和足够的技术、人才储备,以解决中国需要的大范围、大基数人口的普适性筛查的需求。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需要结合本土实际,将新兴的科研成果结合实践应用到痴呆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诊断与干预中。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便捷高效地完成大范围实现脑健康体检的实际效果。

最后,强化脑健康与认知障碍三级诊疗体系,构建绿色就医通道网络。首先,各级医疗机构需从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到脑健康管理、监测诊断,再到认知障碍治疗干预、随访护理,建立起脑健康全流程管理闭环。其次,针对处于不同脑健康阶段的老年人群,需要构建起基层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型三甲医院的三级诊疗体系,实现认知障碍患者按需就诊、及时就诊、顺畅转诊、长期干预;再次,社区是认知健康工作的根据地和桥头堡,社区医疗机构需进一步明确分工,强化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认知健康基础保障职能。

八、目前,我国致力于“认知健康”的产业现状如何? 

张占军:首先,医疗体系方面,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和城市,其三甲医院的记忆门诊和老年疾病专科对于痴呆的诊断和治疗起到较大的作用。但当前我国记忆门诊和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存在数量少和分布不均的现状。此外,当前愿意主动去大医院就医的患者往往已经处于疾病发展中晚期,错过了临床前期干预的有效窗口,所以三级诊疗体系中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目前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基层社区卫生中心、站点今后亟需优先开展的核心任务包括:建设数字化记忆门诊,全面开展老年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服务;培养社区民众脑健康保护意识,养成定期体检习惯;建立认知初筛的人才团队;加强上下级沟通机制,全面落实痴呆防治及追访。

其次,药物研发方面,除了利用化学成分增加神经递质的相关原理的药物之外,国内还会利用传统中草药结合相关生物技术制成中成药延缓痴呆发作。希望更多的中成药投入临床试验,用以预防、治疗痴呆。此外,非药物治疗的认知训练等维持认知健康的疗法也在开发和推广当中。不仅是痴呆风险患者,较为健康的老年群体也可将认知训练用于脑健康促进、延缓认知老化。

最后,痴呆患者的看护目前仍然未形成体系。80%的患者都是在家中由非专业护理者进行照顾。原因首先是经济困难,不能支持全天候、长时间机构照顾的费用。其次,也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患者自身更倾向于寻求家庭成员的照顾。患者亲属也倾向于觉得照顾、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痴呆患者急剧增长的严重形势,目前尚未做好完全的准备。相比“家庭医生”概念提出更早、社区卫生体系发展更全面的欧美国家,我国养老服务和痴呆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框架中仍有待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痴呆症提供早期诊断支持、对家庭照顾者的教育培训,以及对痴呆患者的干预支持和照顾者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满足中国痴呆患者家庭的重要因素。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整合资源、协同合作,高效率、有针对性的开展痴呆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服务,并持续积累经验,为探索更人性化、更可持续性、更低成本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途径,是未来中国痴呆防控和照护体系的重要方向。

[1]中国老龄协会《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2021年5月12日发布。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