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自觉担负起新时代 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使命

来源:民生网2022-10-24 18:06:59

编者按:近期,本栏目推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对话十位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今天对话的校长是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

 

近期,我们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对话,聆听他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体会和感悟,倾听他办学的真知灼见。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

北外附校校长林卫民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纲领性文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一体化部署,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更加突出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林卫民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感悟。

林卫民表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责任所系。中小学教育的使命在于“服务学生生命成长”,要以“服务学生生命成长”作为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全面打造高质量教育。

凡是品质卓越的中小学教育,通常拥有“眼睛向下”的学校组织行为文化,所有干部、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聚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所有卓越的领导力都始于愿景”,教师应当让每一个学生心中有梦并带领他们朝着梦想前进,而不是随意地让学生在校园里漫无目的游荡。假如学校的校风不良又缺乏学校变革的力量,学生不思上进,即使那些“简单化的、表观上的服务”做得最诚恳,整个学校组织仍然还是在“原地打转”,很难走上有效发展的轨道。校长领导学校取得成功的源动力在于愿景带来的“方向感”,只有正确把握领导和服务的关系,关注服务与愿景的匹配度,以“教育的视角”研究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正确地领导和管理学校。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对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日趋复杂、多元、相互依赖的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实质性理解,指导学生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懂得只有在尊重人的尊严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才能过上富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的生活。要把“理解世界”作为道德教育的关键要素,通过学科和跨学科方法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世界,以探索世界、分辨视角、与不同对象沟通思想以及有效采取行动等方式,推进学生的道德理解力。

推进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行动

林卫民指出,新时代基础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课程和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前提和主要标志。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领导,研究课程与管理教学是核心事务,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组织、领导学校的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

北外附校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首先要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要构建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优质教育、体现外语学校学术水平的特色课程群,打造学校卓越教育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北外附校的多语种特色课程群是体现学校教育优秀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符号”,这是超越中小学学科考察本体性知识、学科能力、不同学习领域之间、各学科之间以及学科教学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的课程创新;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全面考察知识、能力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多层面的关系,研发并推进从小学到高中的“一条龙”多语种外语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复合型语言能力”实践研究,从而促进“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推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北外附校的特色课程群研发做出了一定的经验,包括高端英语项目课程群、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群、复语外语课程群,并超越课程群建立课程谱系,形成了从“特定一门课程”到“课程群”再到“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完整发展态势。

北外附校坚持把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提升学科思维等素养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全面推进“每一节课都优质课”的“好课行动”。强调学科教学设计要突出“挑战旧知识以及僵化的思维方式和机械的思想行为”,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挑战,创建让学生主动接受挑战的支持性环境,鼓励学生在真实问题和真实世界中的自主学习,鼓动学生携同他人一起参与学习,以发动每个学生的学会主动反思的方式,从而实现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北外附校坚持推动教学和学习的方式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建构适应未来社会、海量数据和智能化等背景的学习模式,从固定学习转向泛在学习,从储备性学习转向即时学习,从寻找答案的学习转向寻找问题的学习,从接受性学习转化为批判性学习,从独自性学习转向合作性学习,从烧脑学习转向具身学习以及从线下学习进入线上和线下融合性学习,搭建教学变革的“高平台”。北外附校广大教师以“为了学生发生对人生有益的变化”作为职业使命,满怀激情地致力于促成全体学生的成功;构建清晰、简洁、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愿景,以自身的专业魅力保持永恒的教育影响力;坚持卓越,不断否定和超越自我,自觉投入到学校变革行动中;通过课程结构的创新性设计,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将“改变的缔造”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积极寻找学科知识教学和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开发指向优质教学的学科教学系统安排,创设合作、分享、交流的课堂运营机制,改良和优化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服务型”学校领导力

林卫民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服务”意识,作为校长,必须要修炼服务型领导力,树立“服务型领导”理念,心中装有师生,自觉地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服务。

校长的重要使命在于促进教师成长,要积极寻找表扬和鼓励教职工的机会,以满腔热情鼓励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行家里手,主动帮助教师在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实践探索过程中脱颖而出,促进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校长要以强大的洞察力寻找机会成就教师,用“责任与良知”唤醒教师的激情与自觉,带领整个教师团队共同承担起责任、向孩子兑现作为教师的承诺。

中小学教师的使命远远不只是给学生上课,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训练学生技能的那些事,还要使学生发生对人生有益的变化。教师需要坚守一系列的价值观,例如“安全、健康与保护,有效的教与学,参与和谐,全纳与平等”等使命,必须要充分感知并牢牢把握。关爱学生,并不只是去做“抽象的说唱”,而是要发现、研究并解决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且在完成当前的任务、日常职责和项目推进等工作之后,深入思考下一步应该再做什么,为此,教师需要拥有娴熟的专业技术、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卓越的教育智慧,这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管理学校并不是号召大家都去当元帅,而是要求人人都掌握捆炸药包的技术”,积极的管理是向前看的管理,学校领导者应当带领全校教师“以解决问题的视角”去看待现实问题,不是让大家“围着问题跳舞”,而是需要钻入问题的中心,揪出引发问题的那个“妖怪”,鼓励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智慧。教师只有在带领下,才会承担起责任,表现也会日显成熟,因此,带领大家共同进步,这是教师期望的校长领导力,教师需要的并不是忠诚于“管理职责”的校长符号而是助力于自身成长的力量型领导者。

领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造激励人心的环境,之所以那些办学条件简陋、困难重重的学校,也能创造出充满激情的教育教学环境,这与领导者平易近人的服务型领导风格紧密相关,高明的“服务型校长”总是有很好的办法号召广大教师积极行动,利用集体智慧去讨论问题如何解决,并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这就需要将师德教育、敬业精神培养纳入教师教育的轨道。校长应当是“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不宜将自己对于未来的一些担忧和恐惧随意发泄,即使学校组织遇到困境仍然要保持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发动教师一起寻找发生问题的原因,以强大、果断和坚韧的勇气去广泛猎取有用的信息。校长要采取有效措施放权给教师,让教师自主工作、参与决策,从而激发教师释放出才能和创造力,校长要与教师一起共同探究学校变革的方向和内在动力,着力打造关注学校发展的“集体敏感性”。

林卫民最后总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历程性成就,作为新时代十年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我倍感荣幸与自豪。党的二十大报告奏响了新号角,新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北外附校全体教职工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五育并举,巩固“双减”成果,推进“提质增效”行动,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创造新业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