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田国英:踔厉奋发担使命 勇毅前行创新局

来源:民生网2022-11-03 20:22:27

编者按:近期,本栏目推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对话十位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聆听他们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体会和感悟,分享他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经验。今天对话的校长是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田国英。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田国英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恢宏震撼,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初心和使命担当。特别是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锚定新坐标,擘画新蓝图,彰显出教育、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书记、校长田国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教育作为重要的先手棋抓好抓实,才能更有效地为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作为一名小学的书记、校长,田国英深切体会到,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向育人本质回归,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她带领全校师生坚决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为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中的“指南针”,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田国英强调,首先要坚定政治方向,牢记理想信念,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守,回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

“为谁培养人”,就是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什么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凝聚力、课程开发力、课堂生命力、活动创新力作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塑造现代优质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田国英从文化、课程、课堂、活动等四个方面畅谈了自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探索。

提升文化凝聚力,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统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田国英始终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工作者要用爱与责任,呵护、培育学生健康成长,护育他们心中的灵动,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绚烂绽放。要培养有灵气的儿童;培养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个性纯真、思维敏捷的儿童;培养会学、会玩、会思考的一个个真正健康的现代少年。

因此,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办学理念,从最初的依据优质资源建立心理健康特色项目,到围绕全面育人思想提出“心育”教育理念,再到自下而上广泛听取意见,最终定位为“康+”教育文化,即恪守“护生命之花、育灵动之心”办学理念,秉持“健康‘美’一面”发展愿景,努力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的灵动少年”育人目标。

这一文化定位,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紧贴新时期教育发展特点,是学校文化自然的成长和绽放,更是学校品牌特色的外在彰显,展现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创新格局。

在“康+”教育文化的引领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不懈的努力,学校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和生长内驱力;培养了学生阳光自信、积极乐观的品格;提高了干部、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育智慧;促进了学校特色、优质发展,得到了百姓认可、社会好评。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学校更加注重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学校特点以及未来人才发展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健全长效育人机制,旨在构建开放、智慧、互联的北医附小,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聚焦课程开发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高质量课程体系作支撑。田国英认为课程的内涵是育人,课程体系的合理、稳定、有效,直接决定了课程品质与文化形成。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确立“康+”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五育并举”,以学生发展的“健康、品德、人文、科学、艺术”五大素养为核心,依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三大课程建设维度,划分为“体育与健康、公民与社会、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即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实现课内外一体、共性与个性结合、知识学习与自主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一体化建设,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灵动少年。

“康+”课程体系的实施,助力学校教育教学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培养了专业教师队伍,实现课程育人落地。学校通过多种路径潜心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以“三小工程”建设为例:“小目标工程”即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个人成长目标,建立专业成长册;“小策略工程”即形成区、学区、学校、教研组四级教研,通过“领雁”工程同进步、共成长;“小成果工程”即提倡“骨干教师展风采,特色教师施所长,青年教师打基础”,让教师展风采、强素质。“十四五”时期,学校成功申报全国、市区课题及项目30个,教师274人次参与,形成了一支具有研究力、思考力、创新力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二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出特色课程体系。新版课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学校将核心素养视为一个多维度、多层面、动态发展的概念,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康+”课程建设为例,基础课程强调创造性地探索“学科整合模式”,主要包括多学科整合、模块整合、跨学科融合、学科综合实践、全学科阅读等;拓展课程重点打造剪纸、京剧、心理、国学、排球、非遗等特色校本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借助学校100多个选修社团,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丰富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学生的多元需求,共同指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激发课堂生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把课堂变成学习的动态生成课堂、生活的原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以及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的课堂。

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将教学管理与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工作相结合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实施“三级精细指导”为例:校级“领雁工程”指导青年教师站稳课堂,规范起步;借助学区级教研基地,指导发展期教师站实课堂,再上台阶;巧用市区级专家资源,指导骨干教师站好课堂,淬炼风格。在此基础上,校内教研与科研结合,以“大任务 小课题”方式推进,教学研究扎实有效。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田国英和孩子们

贯彻落实新课标,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践行“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课堂,用任务激发学生内驱力,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以“共研高质课堂”为例,教师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形成“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教为方”的精准教学新样态。如:语文课分为“文本、群文及整本书教学”三大类型,将思维工具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数学课倡导合作学习、问题导向、表现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多元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团队共进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推进活动创新力,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围绕“康+”课程体系中的五大领域,打造“课内作业+体育锻炼+兴趣班+特色社团”课后服务实施途径,积极回应广大家长对于学生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具体表现为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课业辅导全员,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课业辅导分为三个层面,即班级内全员参与的辅导、巩固、答疑;关注班内特殊需求学生,任课教师重点辅导,让学生学会、校内完成作业;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跨学段的答疑辅导和提升培优。

二是课后活动多元,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学校围绕“传统文化、科技、体育、艺术、语言”五大类,开设54项,近百个兴趣社团,学生参与率100%。

三是引入丰富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校积极拓展校外资源,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建立“家长教育智库”,招募社会优质资源和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以“家长教育智库”为例,目前就已征集128位家长、8大类、37项、489人次学生活动资源。孩子们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拓展认知、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发展人文、艺术、科技等综合素养。

田国英最后表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实现教育教学的重塑、互连、融合、升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新时代高质量育人工程;完善“五育融合”全面培养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巩固拓展“双减”工作成效,多措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踔厉奋发担使命,勇毅前行创新局。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致力于把学生培育成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把学校塑造成各美其美的花园、健康成长的乐园、温暖和谐的家园。

(陈达 鹏飞)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