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高山旱稻”研发人彭晓燕:荒地上的“禾下乘凉”

来源:民生网2022-11-07 16:38:52

在荒地上种稻,不施农药、化肥,不必人工灌溉,种植出来的旱稻产量、米质营养不输当下的水稻,而且,足以“禾下乘凉”的旱稻秸秆,还能加工出膳食纤维型面条来……张家界爱德帮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山旱稻研发人彭晓燕的农科之路正鼓舞愈来愈多的人返乡种粮。

“高山旱稻”的丰产是对彭晓燕最好的回馈。

逼上“粮”山

彭晓燕是个农科“素人”,大学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张家界当过小学老师,也在房地产公司做过文职人员,不久转岗做了销售。2004年创建公司,业务从售楼到承接户外工程。总之,她的人生履历跟农业毫不搭界。

2010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形下彭晓燕突然宣布公司由房地产行业全面转向农业。此举令同行费解,在房地产行业打拼已10年,没有必要改弦更张,尤其是转向当时于她并不熟悉的传统农业领域。直到今天彭晓燕研发的“高山旱稻”规模示范种植成功,她才揭开自己转向农业之谜,“那是源于对母亲离世无法释怀的疼痛,我是被这份疼痛逼上了‘粮’山。”

彭晓燕一岁时父亲离世,一大家子的生计全由母亲操持、支撑。7岁时得以上学,族人中一位教书的叔叔还为她上学争取了免去学费的扶贫待遇,生活费是在校园中贩卖水果卖冰棍挣来的。等年岁大些时,就利用节假日到菜市场销售瓜果蔬菜。年少的彭晓燕挣下学费生活费,还能给母亲补贴家用。“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赚更多的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人生奋斗最原始的动力。”

2001年彭晓燕用第一桶金在张家界市购置了一处别墅,特意将母亲接过来一起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母亲被查出来患有癌症,于2008年离世。

在那段心灰意冷的日子里,性格倔强的彭晓燕跟“杀害母亲的凶手”癌症较上了劲。当医生宽慰她,现在的粮食作物全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增产,癌症高发也是一种报复。几乎万念俱灰的彭晓燕不禁内心一动:有没有不施农药、化肥也能让粮食作物保产、增产的办法?当地农科站的人员告诉她,粮食作物要在不施化肥、农药的前提下保产、增产,长期被忽视的旱稻说不定是一个突破口。

可国内尚无宜种的旱稻种子,若要培育宜种的种子就先得找到原始的种子。可到哪里去寻找原始的旱稻种子呢?乡下的老农民将彭晓燕带入了大湘西的莽莽群山。

高山旱稻

荒地种稻

彭晓燕在大湘西的崇山峻岭中果然找到了原始旱稻,不止一处。并迅速建立起高山旱稻的原始种源基地。

原始种子并不等于宜种种子。高山旱稻宜种种子的培育对于当时还是农科素人的彭晓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验与挑战,她边自学农科边四处请教农科专家,并建成了属于自己的高山旱稻种子培育实验室。

从2008年到2010年,彭晓燕不是夜以继日地埋头于高山旱稻种子培育的验室就是扎在深山里的种源基地。当“高山旱稻”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试种基地的旱稻已可“禾下乘凉”,她仿佛看见天堂里的妈妈笑了。

2010年,张家界爱德帮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转向“高山旱稻”种子的培育研发与推广。由于亲力亲为的试验底气,彭晓燕坚信绿色高效的作物新品种“高山旱稻”一定能够造福百姓。然而,公司人员的市场反馈却是寸步难行,大家对新品种持观望态度。

旱稻属于陆稻,种植历史可上溯到距今7000年,由于传统旱稻出率低、产量低渐渐被人们淘汰。彭晓燕深知自己研发的旱稻新品种根系发达、秸秆粗壮、保水抗旱能力强,能够在荒地、荒坡、盐碱地等荒废土地上种植,而推广最佳的方法莫过于让人们眼见为实。

2013年张家界以外的湘西地区有人开始在山上种“高山旱稻”。2016年,湘西以外的地区也开始有人种。彭晓燕带领爱德帮团队为“高山旱稻”的推广南征北战,从山区的荒坡、林间荒地到平原的荒滩地、盐碱地,成了“高山旱稻”展示的大舞台。目前,全国“高山旱稻”规模种植示范基地已达6000万亩,示范合作大户达46万。尤其山地均产每亩400—800斤,平原均产每亩800—1200斤,3号种子平原均产每亩1000—1800斤,3号种子平原均产每亩吨级以上。

“爱德帮集团接下来着力点是高山旱稻的全产业链加工开发,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产品有膳食面条、纸浆、饲料、环保生活用品和环保建房板材等。”彭晓燕说,当高山旱稻插上科技的翅膀,就不愁年轻人不会返乡种粮。

(杨丽萍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