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十二中校长蒋炎富:以大思政育人体系助力现代化人才支撑

来源:民生网2022-11-15 21:05:36

编者按:近期,本栏目推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对话十位北京市名校长系列报道”,聆听他们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体会和感悟,分享他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经验。今天对话的校长是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蒋炎富。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蒋炎富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如何以大思政育人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天下英才心向党、情为国,是新征程时代教育的首要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内容交织多元,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又有着眼未来全球共同体的规范要求,更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正;同时科技网络带来的虚实并行的道德体验和信息渠道,都在呼唤着新时代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建再构。构建一个既有时代色彩又能原味十足,既有全球范式又能京味十足,既有未来制式又能品味十足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助力现代化人才支撑,是时代的课题,也是学校发展的主题。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蒋炎富

以“大五育”课程为现代化人才培根

北京十二中的“大五育”课程指“大循环·小切入”的“大五育”课程体系和“小循环•大融入”的“大五育”实践体系。基于学校“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在学生拔节孕穗关键时期,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真善美”同心圆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向上生长的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途径,着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进行协同育人,贯通培养。同时,着眼于“小切入”的微观行为指导与心灵引导,从礼仪与规范、理想与信念、体育与健康、自我与发展、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公益、科技与实践、传统与文化八个方面落实践行,构建出培养大写的人的同心圆体系。

“学校·家社•年级•班级”五位一体的大五育课程体系,统筹学校主题活动,深耕年级德育早课,精抓班级专题班会,整合美体劳心,联合选修社团,结合特色项目,融合学科实践,契合时代发展,串起一个有效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五育链课程”。

以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为例,这一次是重要的德育场景,不仅推动升国旗、唱国歌等规范化仪式化,同时突出思想内涵,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升旗仪式教育同心圆主体多元,有师生、家长和校外导师专家。

自2018起,学校正式设立每周一次德育早课,聚焦一周国内国际时政热点、传统文化等,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能够开阔视野,增强国际意识,提升辩证、表达与思维能力。各班级组建德育早课课程团队,负责课题规划与实施,主讲人员安排及培训;班主任进行相应指导,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保证内容观点积极正面,舆论导向正确;年级学生会组织专人进行记录点评,撰写课程开展简讯;政治、历史、语文等教研组参与课程设计与提升;学生部团委定期组织德育早课公开课、观摩课各班德育早课交流汇报以及班主任德育早课课程案例交流研讨,形成了一个形成一个以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为轴心,以时代焦点、社会热点、国家重点、生活亮点、学习难点为支点的立体课程共同体,犹如一道灿烂的晨光,照亮了学生眺望世界的窗口。

以“大融合”课程为现代化人才铸魂

蒋炎富表示,大思政课程需要立足现实性和真实性,需创设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进行道德判断,达到“以境孕情”的效果。学校大思政课程坚持效果导向,充分整合校内外及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联合效应,真正达到资源整合、学科融合,以主体联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景化、活动化的大思政课程中内化外显技能和内隐品格。

首先,情景融合。德育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浸染,潜滋暗长,能够有效防止社会反作用力对学校德育功效的稀释和瓦解。学校为此创设了“五模拟・三剧场”系列情境课程,即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模拟人大-模拟联合国-模拟招聘,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开发各种校本课程及社团活动,分阶段培养与渗透,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三剧场”指德育情景剧-法治情景剧-校园心理剧。学校心理教研组借助各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资源,以学生需求与问题为焦点,组建了“心苑”校园心理剧社团,先后排演了《学会倾听》、《心声无语》、《萌动青春》、《富二代变形记》、《舞动青春》、《拖延大作战》等优秀剧目。学生们将自排剧目拍摄成电影,进行校内巡回展演。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了解决成长中问题的能力,且自我潜能得到挖掘,自我认同感得到了激发,也学会用专业的标准要求自己,自我组织与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其次,活动融合。德育的润化需要理性的理解与接收,更需要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这一内心丰盈的过程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载体。活动化中最具价值的元素即为活动的实践性和参与性,能起到促进主体内外并行发展的作用。

北京十二中始终秉承“让校园生活多点仪式感”的育人理念,构建“三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开学礼”,以守法、担责教育为核心的“成人礼”,以知恩、感恩、报恩教育为核心的“毕业礼”) “三节”(文化节(包括合唱节、电影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的“礼·节”活动体系,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仪式和礼节活动中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正确看法,端正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内省认知能力和人际洞察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感性思维能力,使学生于“润物无声”中接受真善美学校核心文化的熏陶,培养“八气修身”的大写的十二中人。仪式感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也让学生学会了秩序、规则、纪律与谦让。

第三,数字融合。学习强化信息技术与信息思维、信息选择、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价值引领同步同速融合进行,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重视做好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工作,引导学生从数字技术的纯消费者走向创作者;通过信息技术给每个人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的、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云倾听能力”、“云课堂规范”等数字融合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数智公民”。

第四,文化融合。创建积极向上、大气雅气的校园文化,以“真善美”校园文化为依托,将校园文化元素进行重构、解构、再设计,并将新设计的文化元素与产品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全新的校园文化产品,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刊、板报、班刊等阵地宣传引导,讲好校园故事,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发挥学校校史馆、生态馆、图书馆等育人功能,打造学校第三空间,让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生命,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

第五,家校社融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必将依托于良好的家校社共育新生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有效融合必须依赖于家校社育人新载体。学校通过建立基于信任共振的家校社关系,构建有效的家校社融合思政共育体系。

家校社融合思政共育本着“一个机构、两种模态、三方联动、四项举措、五个层面”的工作思路来实现家校社三方启德横向协同的美好蓝图。

一个机构,指成立了全国首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给各层次的共育工作以宏观指引和微观指导;两种模态指共育活动的线上线下两种模态。三方联动,即家校社三方进行充分联动;四项举措,指“建设共育骨干队伍”、“研发共育校本课程”、“研究共育有效模式”、“开发共育品牌活动”;五个层面,指从教育集团-学校-教研组-年级-班级五个层面互动融合,不仅是有各级层面的家长教师共育协会,还分级立体开展共育活动。

以“大学科”课程为现代化人才赋能

蒋炎富强调,课程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北京十二中基于“大学科”观念构建圆方育人课程体系,升级学校课程的顶级设计,拓展新课程改革长宽高,打破学校边界的壁垒,打破学科边界,拓展教育教学发生的空间、时间和维度,创新育人模式。

学校通过“京南特色、首都示范、中国底色、世界风范”四个课程群的建设奠基丰台特色、北京颜色和人生底色。“京南特色”课程群通过“晓月课程”“醒狮课程”“校史课程”等提升区域认同感;“首都示范”课程群通过国家课程、全员必选课程、强基课程、“校企合作”“双高衔接”、大学先修课程夯实学术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中国底色”课程群通过“诗经课程”“唐诗宋词课程”学科阅读课程、中国经典课程、现代中国课程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和批判性思维;“世界风范”课程群通过无边界综合主题项目学习、“五业生涯课程”“AI科技课程”、学科史课程、“博士开讲” “大师对话”、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跨界思考问题的视角能力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情感和使命情怀。

基于学科特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精确分析学情和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基于学校现实基础,打造“求真”课堂,即突出创设真实情境‘表达真实感受、学习真实发生、解决真实问题、链接真实世界,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学习不仅帮助学生如愿进入他们向往的大学,掌握创新和创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和认同,而且助力学生成为不仅仅是适应行业变化而是担当引领行业方向并拥有改变世界、改善人类的眼界、气度和胸怀的人才。

教育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北京十二中将担好时代之任,尽好塑魂之责,以大思政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继承创新,让理想萌芽,让信念生长,让精神传承,让梦想腾飞,让民族屹立。

(陈达 鹏飞)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