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泉州:用新理念激活千年城

----泉州“强产兴城”古城实践侧记

来源:民生网2022-12-28 07:49:36

这是怎样的一座古城,总面积6.41平方公里的空间,收藏着8处世界文化遗产点、8处“国保”、1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2年,它毫无争议地和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并列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世界文化遗产”这顶桂冠戴在了她的头上,跨越山海的22个遗产点珠串而就的“世遗之城”,最终定格了千年泉州在世界、在历史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更可贵的是,千百年来,东方第一大港的底蕴、海上丝绸之路集大成者的基因和泉州古城所凝结的多元文化,孕育出泉州人爱拼敢赢、传统又多元、坚守又包容的性格,创造出令人称道的“晋江经验”。那红砖白石燕尾脊、袅袅南音错落起的古城,更是海内外3000万泉州人共同的乡愁所在。

古城之困

这样一座古城,古人建之时见智慧,今人保护则更费周章。1983年,泉州还没有城市规划时,就有了由国内顶级学府编制的《名城保护规划》,1997年时任泉州市市长的何立峰同志,着手古城改造,也只是小心翼翼地适当改造、修旧如旧。人们说,古城就像家中的老奶奶,哪怕一举一动,都得小心再小心。唐宋古寺、宋元古城、民国古街,哪一个都大意不得。

一味地小心,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不修、不改,古城就像是年迈的老人,越发老旧,日渐衰败。

一边是盛名在外、名声赫赫的泉州古城,一边是只见老人、租客的衰败古城,着实让人心急。2016年,不甘心的泉州人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以低冲击、微改造为基调,以地下管网、立面修复为重点,改造300米的金鱼巷。当整修一新、古韵十足的金鱼巷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泉州人似乎看到了希望,古城泉州就应该这样,红砖如故,白石如新,游人漫步,生生不息。

金鱼巷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心头一紧。欣喜之余,人们不免要思考,古城有179条类似的街巷,照金鱼巷的方式改造,钱从哪里来?如果以每年一、两条、三五条的力度来改造,整个古城更新一遍,周期又要多长?显然,传统的办法仍不足以破解古城困局。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城市能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城市能为产业、人才所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和支撑,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现实活力和发展后劲。正因为此,“强产兴城、双轮驱动”成为泉州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泉州古城老城指挥部指挥长朱启平说,这个选择之于古城,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破解古城困局,在世遗之城的基础上,把泉州打造成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古城才能不负新使命。

破局,又谈何容易。

泉州古城之困,困在历史欠账多,也困在涉及面广,且不说现在古城还居住着近20万市民,资产主体涉及海内外、省市县,更在于,泉州对古城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高要求。

新理念激活

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方式无法延续的时候,迫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坚持问题导向”,朱启平的理解是,要善于从问题的困境跳出来,改从资源的角度去审视,古城要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力求综合效益最大化。

比如,古城改造的投入问题,如果眼睛只盯着财政资金,只用社会事业硬投入的老办法,就难有突破。而事实上,一边是财政资金紧张,而另一边呢,电力、自来水、移动、联通等部门却苦于古城设施老旧、难以更新、有钱投不出去。当得知政府有意对古城进行改造提升时,以“三水两电一气”(自来水、雨水、污水、强电、弱电、燃气)为主的有关部门主动表示,政府负责协调,他们负责出资。一时间,古城改造中最难啃的地下工程有了着落----以泉州水务集团为主体,电力、通信、燃气等管线单位跟进投资、同步更新权属管网系统。更重要的是,由于雨污水等是依靠重力流动的,管网布局得按片区推进,古城的街巷改造思路也因此从“一条条街巷改造”,转变为“按片区改造”,179条街巷,分为8个片区,更新改造的力度、强度明显加大。

地下管网这个“里子”问题解决了,立面整修、路面重铺、修旧如旧、重现古韵的“面子”工程则由泉州文旅集团负责。短短两年时间,泉州已完成中山路周边全长约7.1公里的29条街巷市政及地面铺装,累计投入13亿元,

如果说,“三水两电一气”投资地下管网是改善经营资产所需,将来可以从电费、水费、燃气费中回收投资,那文旅集团投入的5个亿又该从哪回收呢?

“用‘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的理念来修古城,钱越修越多!”朱启平指挥长这样回应人们对“钱从哪里来”的疑惑——整个古城现存有近百万平方米的国有、集体资产。改造之前,这些破旧的厂房大多是低值资产,有的甚至是负担。改造后,古城环境焕然一新,房租涨了、民宿热了,网红打卡点多了,人气变旺了……

“等到各种条件成熟后,政府再根据古城控规、古城功能需要,通过市场手段,把这些低效的资产转变成可盘活、可交易的高效资产”。朱启平介绍说,泉州文旅集团手上就有近60万平方米的资产,现在投入的5个亿,虽然不能马上回收,但可以从哪回收,他们心中有数。

通过重塑物理空间,变低效资产为高效资产,经济效益的循环链算是有着落了,但其实,古城改造带来的又何止这些。

泉州华侨大厦,位于古城“一线三片”保护的核心区,为府文庙原尊经阁(魁星楼)所在地,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申遗承诺,泉州应复建尊经阁(魁星楼)等府文庙配套建筑,恢复府文庙规制及周边历史风貌。然而,这么一家1984年开业的老牌涉外酒店,哪是说搬就能搬的呢?多年来,华侨大厦就像是“插在古城胸口上的一把剑”,挥之难去。在新理念、新氛围的作用下,最近,华侨大厦和泉州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达成了迁建协议。这无疑为古城保护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以消防栓为例。古城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火灾一直是心头大患,多少年呼吁努力,消防栓就是进不了古城。此次改造涉及的所有街巷,哪怕是巷宽只有90公分的螺珠巷,都按60米一个消防栓的标准进行配套,无一遗漏……

新理念、新机制,把难事变易、好事办好。古城改造难的不只是钱,就单单要民房密布、1/4是准危房的小巷子中开挖3、4米深的地下管道,本身就是个挑战,还得微扰民,简直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泉州硬是摸索出了一套别致又管用的施工方法,以12米为一个施工单位,以最多影响1天出行为扰民底限,涉及5.3万居民的改造,就这么“云淡风轻”地完成了。难怪人们戏称泉州在古城做一场“没有麻醉的微创手术”----手术如期完成,但没有按下任何暂停键。

新理念、新机制,破解了老问题,泉州古城的更新改造才得以顺利推进,据了解,目前,另有其他两个片区的近百条、总长约17公里的古街巷已开始改造,已开工的达6、7公里。

烟火味不是烧烤味,激活文化魂

“泉州要成为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核心在激活文化之魂。”朱启平说。

因此,泉州在谋划古城复兴时,把激活文化魂当作重中之重。以泉州原工艺美术社为代表,古城曾活跃着纸扎、花灯、锡雕等37个蜚声海内外的工艺美术种类,其中不乏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可惜,随着工艺美术社的沉寂,不少艺种几近人亡艺绝。没了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盛名将黯然失色。很显然,如果单靠这些艺种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有效传承的。此次改造,泉州把抢救传统文化作为题中之义,努力寻求传承保护的新路子。

泉州没有把责任甩给原单位,而是从古城大保护的角度,将原有厂房改造成“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专门用于工艺美术传统艺种传承基地,免费提供给这些艺种的非遗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大师使用,他们创作的作品由泉州文旅负责运营,成为古城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在中山路苏廷玉故居,笔者看到,昔日高高挂起的料丝花灯,现在变成了文创产品摆上了书桌案头,昔日多见于佛堂庙宇的金苍绣,如今也有了“喜迎二十大”的新风格……

“古城需要烟火味,但烟火味不是烧烤味”。“文化气质”是此次古城改造的重要一环。为了把控好古城的文化气质,泉州早在2020年12月,就出台《泉州中山路及周边商圈经营项目目录清单(试行)》,对中山中路及周边商圈业态进行引导。同时,推动泉州古城从原先零散的点,整合成“泉州古城”一个整体。

古城环境改善,韵味重现,辅之以“润物无声”文创扶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古城创业,古城街巷业态随之激活。金鱼巷开设南音表演公益空间和精品咖啡孵化基地,带动7家风格各不相同的咖啡业态入驻金鱼巷,古城其他街巷也滋长出各式各样的网红咖啡店,160多个民间年轻文创团队到古城创业,为古城注入新鲜血液。

形神兼备的泉州古城人气也越来越旺了,近2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古城旅游接待量持续上升,2021年五一假期,古城西街成为泉州市最热门的景点,2022年春节假期,旅游人数同比增长4.5%,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2.4%……

(吴沿)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