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职教重磅政策促产教融合升级

来源:民生周刊2023-01-03 13:28:17

职业教育又一次迎来重磅文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举措。

最近几年,职业教育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新修订的职教法发布,将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

最近出台的意见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

让学生多样化成才

多年来,人们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淘汰教育”,这对职业教育的招生及发展带来了困扰,造成一些优秀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

新修订的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重大突破。但在实际工作中,偏见的破除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陈子季认为,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

同时,意见提出了4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结构布局、推动中高职贯通衔接培养、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打通高职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等具体举措。

“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陈子季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营造产教深度融合良好生态

在职教改革中,产教融合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尽管一再倡导,但产教“融而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两张皮”等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发现,产教融合在20年前就提出来了,但是越融越难合。因为融合的主体是谁、怎么融合等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意见提出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陈子季说。意见提出了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说。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认定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各地培育了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一大批行业组织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鼓励先行先试

职业教育的改革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完成,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方协同,也需要进一步创新。

意见明确,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鼓励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将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陈子季表示,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一项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的发展机制,核心目标是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办学格局的转变。

储朝晖希望,职业教育变供方主导为需方主导,切实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组织教学、实施管理、进行评价,减少行政和供方驱动,避免“被职业教育”。

他注意到,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就像个孩子,政府不能一直抱着孩子,不让他下地。”储朝晖说,他认为,学校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性,与企业有更密切的联系,与产业需求结合在市场上找到锻炼的空间。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