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山西大同: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来源:民生网2023-01-09 16:49: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对山西绿色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大同以实现生态环境高标准为要求,双向推动、互促互进,凝心聚力厚植生态底色。

2022年,大同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大同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2,同比上年3.84下降3.1%,全省排名第一;优良天数327天,同比增加12天,优良比例89.6%;PM2.5浓度25µg/m3,同比上年28µg/m3下降10.7%。我市成为全省连续三年唯一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

2022年,大同市8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比上年(5个)增加37.5个百分点,前3季度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第4(第4季度,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更大,目前,部里没有反馈排名结果),我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2022年,我市土壤污染防治,从源头上防控耕地污染,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并完善了固体废物监管企业清单,进一步强化了固废规范化管理,省下达的“一园两场”(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危废处置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31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和2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圆满完成。通过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管控,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三张靓丽生态名片更加彰显古都大同魅力,老百姓对优美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我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成果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不断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美丽大同夯实了生态环境基础。

我市取得空气质量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跨入全省第一方阵的优异成绩,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大同的最新实践成果,是我市生态环保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这些成绩得益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一、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思想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一以贯之强调“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大同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特别是市委聚焦“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的总目标,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建设绿色低碳经济做文章,市委常委会将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市生态环境局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针对全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化为行动,亲力亲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在市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示范带动下,市生态环境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攻坚克难、破冰搏浪,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对标先进、奋起直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生态环保倒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推动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和项目落实,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大同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压实环保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组织保障

大同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保的重要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思想,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双主任”的市、县、乡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了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综合调度的作用,有效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主动抓好落实。各部门按照“谁的孩子谁抱”原则,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必须按“一岗双责”的要求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不断强化压力传导,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抓生态环保工作的大格局,这是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重要组织保障。

三、健全生态文明机制,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环境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大同市委市政府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作用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坚持生态环保规划引领。大同市为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编制了《大同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同市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大同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大同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大同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同市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专项规划》,上述各项生态规划的实施,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破解“一煤独大”困局,优化产业布局,加速规划布局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优化经济发展“基因序列”。

二是加强生态环保立法。大同市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据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大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大同市燃煤污染防治条例》《大同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大同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大同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五部地方性法规,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增加环保考核权重。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各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施细则》,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和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水污染治理、细颗粒物浓度等4项指标的考核权重。

四是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市县乡村协同治污、网格管理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完善了与公安联席会议、联合督办、联合调查、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与检察机关《建立健全运用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强环境保护的协作机制的意见》的落实,加大民事行政法律监督,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我市在省内与朔州和忻州,省外与周边张家口、乌兰察布、保定五地市建立起周边城市间的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监测、监察执法联动和环保数据信息共享、监测数据互通互认,通过健全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了及时化解环境污染纠纷,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是完善配套法律措施。为确保《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市生态环境部门先后印发了《行政执法公示办法》《执法全过程记录办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集体学法制度》《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办法和规定,保证了环境保护法的顺利实施,为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夯实了基础。

四、精准靶向治理污染,深入推动项目实施和综合整治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根本举措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大同市空气质量再提升2022年行动计划》《大同市2022-2023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大同市国省考断面水质提升方案》《大同市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21—2025)》等文件,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对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引领和反向倒逼作用,协同推动减污降碳,持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一)突出品牌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优

大气污染治理坚持“治企、减煤、控硫、管车、降尘、应对重污染”多管齐下,出重拳、敢亮剑,积极推进臭氧治理攻坚清洁取暖改造、工业企业升级改造、锅炉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

一是积极开展臭氧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市成立领导组,及时制定并印发了《关于积极开展夏季期间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市生态环境部门领导经常和涉及科室、执法人员加大对涉臭氧污染企业的现场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全年完成重点工业企业治理工艺提效升级改造19家、活性炭储备和更换企业29家、泄漏检测与修复8家。检查工业企业220家、检查餐饮油烟单位1860家、检查天然气货车594辆、柴油货车795辆、检查汽修企业149家、检查油品储运销企业359家,共发现问题279个,全部整改到位。

二是加大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力度。我市钢铁、水泥等重点排污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是巩固提升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部门领导积极帮助企业申请上级治理资金,选择治理技术路径,带队多次督促和现场督办,2家钢铁、3家水泥熟料、3家粉磨站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改造的要求,这也为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持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工程。我们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按照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逐年推进,2021-2022年共完成煤改电26.2833万户,集中供热6.85万户,确保三年内(2021-2023)制定的32万户清洁取暖改造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

四是持续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回头看”,2022年底前完成燃煤、燃气、生物质锅炉达标排放情况摸底排查,建立台账,分类处置,通过“上大压小”集中联片供热项目实施,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对35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实施动态清零。2022年淘汰燃煤小锅炉106台共95.73蒸吨,减少煤炭使用量1.44万吨。对保留的65蒸吨/小时以上的23台集中供热燃煤锅炉,已全部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五是深入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我市制定并印发了《大同市深入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面对春季沙尘天数增多的不利气象条件,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沙尘过后的洗城行动,特别是对城市的主要干道每天洒水次数不低于3次,各企事业单位组织对本院及厂区清扫积尘并定时洒水。对“洗城行动”中发现的31家企业存在积尘较多、物料露天堆放等问题,160家工地存在洒水不及时、道路未硬化等问题,57个道路有扬尘问题,20个运输车辆存在封闭不严,45处露天堆放有问题,当时要求立行立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是加大矸石自燃治理力度。为有效解决云冈站点SO2浓度偏高问题,生态环境局加大排查力度,确定矸石自燃范围和整治重点,督促责任单位对云冈站点周边的煤矿矸石自燃进行治理,目前,已投入5000多万元,对吴官屯矿、青磁窑矿、云冈矿和姜家湾矿等矸石自燃及青磁窑煤矿北侧山体煤层露头自燃等项目进行治理,已初见成效。

七是严格落实协商减排措施。我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目前有9家装机容量共801万千瓦燃煤发电厂,且大多数分布在市区周边,全年耗煤量2391.31万吨,平均每天耗煤量6.6万吨,尽管全部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但全年烟尘排放量296.19吨、SO2排放量2206.59吨、NOX排放量5350.50吨,其中SO2排放量占全市排放量47%以上。为进一步减少燃煤电厂对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与企业协商,夏季期间,氮氧化物浓度日均值控制在40毫克/立方米以下,秋冬季期间,企业在坚决完成能源保供的基础上,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日均值应达到5(低热值煤10)、20、40毫克/立方米,要求各燃煤电厂使用优质煤。

八是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洁净”行动。以城市出入口、主干道两侧和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为重点,取缔露天烧烤,规范便民市场,整顿占道经营,拆除违规搭建,清理积存垃圾,有效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九是积极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2022年进入秋冬季以来,多次出现不利气象条件,为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生态环境部门先后6次下发了做好不利气象条件应对通知,由局领导分组带队,深入各县区进行督查帮扶,要求对涉气的1076家企业严格按照橙色预警(二级)执行应急减排措施,日均烟尘减排量为4.24吨、二氧化硫减排量为4.43吨、氮氧化物减排量为5.75吨,通过应急减排,进一步削减了污染程度,我市全年未发生重污天气。

(二)突出精准治污,断面水体质量显著改善

我们坚持以精准治污推动水质再提升,以加强监管推动水环境再改善,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一是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运行。推动省下达的三项重点工程发挥效能,市西郊污水厂新建3.7万吨/日规模提标改造工程正常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云州区、天镇县分别完成了2万m³/d污水厂扩容搬迁工程、1万m³/d新建污水处理厂工程,已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二是加强水污染日常监管。针对14座城镇污水厂、11个重点排水企业、20个国家、省、市地表水监测断面,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和水科、执法队及监测工作人员夏季奔波在蚊虫滋生的河道边,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对相关断面巡回采样监测,发现污染问题及时将超标数据转发相关县区和排水单位实施预警,督促其快速消除污染。冬季凌晨四五点,整个城市还在熟睡中,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冒着刺骨的寒风,对排污口、污水厂、河流等关键点位开展突查和夜查,巡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属地政府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快速解决到位。

三是强化6块湿地运行。2022年7月份,平城区、云州区、开发区开始启动湿地运行,围绕御河、十里河流域6块湿地,我们督促责任单位强化运营管理,实行半月调度,强化湿地出水口采水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保障御河、十里河6块生态功能湿地均正常稳定运行。

(三)突出风险管控,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

一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全市有60个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建设用地地块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有效保障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二是完成了全市涉重金属全口径清单29家企业排查工作,从源头上防控耕地污染。三是国家及省下达的阳高龙泉工业园区和左云、广灵等5个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任务全部按时完成。四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省里下达我市31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和2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部按期完成。

五、强化生态执法监管,坚持不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有力手段

市生态环境部门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在严格“三线一单”硬约束,把好项目准入关的同时,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带领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不分昼夜、放弃节假日,深入排污重点企业、污水口、河道开展夜查和突查,查处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防止数据造假。执法人员和技术人员顶着烈日,爬烟囱、上炉窑、趟水沟奋战在环境执法、监测一线,深入建筑工地检查扬尘污染防治“六个百分之百”落实情况,深入御河和十里河等国省考断面以及沿河重点涉水企业检查排污口出水水质达标状况。同志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爬上企业的废气收集罩装置检查废气收集情况、爬扶梯过平台上在线监控室检查监控数据是否正常。执法队伍采取定时和不定时、定点和不定点巡查的办法,紧盯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各类污染源和相关因素,坚持铁腕治污,强化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密切联动,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强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予以取缔,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企业从严监管,对超标排放的企业查处到位、帮扶到位。形成了企业“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的强大震慑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维护了公众的环境权益。

2022年,结合全省专项行动,大同市先后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活动、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利剑斩污”、危险废物放射源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日常行政执法及“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等各类行动,市县上下聚焦突出问题,分类施策、靶向治污,清单管理、挂图作战,重拳扫污,不留死角。共出动执法人员780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756台次,检查各类企业商铺4637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6起,罚款金额2850.7万元。四类案件共计16件,其中,查封扣押6件,停产限产6件,移送司法2件,行政拘留2件。共受理环保信访1578件,其中,受理12369平台电话举报361件、受理微信平台举报391件、受理网络举报44件,12345政府服务热线转办782件,均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办结率和反馈率均为100%,做到案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环保铁军精神,努力用环保人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环保铁军的责任和担当。

六、加强生态环保宣教,不断提升全民绿色低碳环保意识是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基础工程

生态环保宣教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和有力抓手,坚持污染防治与环保宣传两手发力、同步推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参与环保意识,使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一是举办“6.5”世界环境日主题系列宣传活动。我市开展了12项宣传活动,拍摄录制了主题宣传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绿色环保、低碳出行》,通过大同环保官方微信、微博等公众号进行展播;在《山西日报》整版宣传我市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举办了第五届大同市生态环境保护征文大赛,并在6月5日前公布获奖名单;在大同市政府消防通道宣传展示区,利用主题展板集中展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措施和成果;市生态环境局环境保护宣传彩车在6.5世界环境日前后到各县区进行巡回广播;在市属中小学发起以“生物多样性”“世界环境日”为主题的黑板报创作、手抄报创作、主题队会等活动。

二是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以生态优先、绿色转型为主题的线上线下宣教活动,邀请省委党校闫世强教授为生态环保系统干部职工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环保法律宣传进党校,邀请国家环科院研究员在市委党校党政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对《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内容进行专题解读,引导全市广大公职人员树牢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理念和绿色生活。

三是大力开展环保公益宣传。组织了“情系母亲河”首届乌大张环保公益活动,在乌大张三地热点自然旅游区域,开展捡拾垃圾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全市开展生态文明“十进”活动,印发生态文明手册,向农村、学校、社区、机关等免费发放;在全市所有公交车上电子屏播放“美丽大同,我是参与者”“提升大同蓝,建设大同清,厚植大同绿”等生态环保公益广告宣传,市内各大电子屏、宾馆、饭店电子屏滚动播出环保口号标语,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广大市民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共同践行守护绿色发展成果,精心呵护“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从“劣Ⅴ类”到“大同清”、从“风吹沙”到“大同绿”的显著蜕变,特别是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质的飞跃。新时代蓝图已经绘就,2023年生态环境部门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吹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空气质量再提升,断面水质再改善,土壤治理修复再强化,让大同的生态环境更美好。

(大同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副主任 王瑾瑶)

 

(责任编辑:闵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