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有点精神的梁树荣

来源:民生网2023-08-30 14:58:13

梁树荣的故事很多,给人的启迪也有很多。不过核心就是一条,即要有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超越,是一种不甘平庸努力向上为时代为社会多做贡献的高远境界。

感恩家乡的好儿男

梁树荣出生在内蒙古土右旗沟门镇西湾村。从小立志,勤奋读书,17岁初中毕业,考取了天津铁路工程学校,之后走进了铁路建设的广阔天地,至今离开家乡已有40个年头。但他始终不忘生养自己的这片故土,念恩感恩,竭诚回报。

回报家乡,他格局开阔,目标具体,历年推进。

梁树荣有一个愿景:第一步打造土右旗沟门镇为中国诗书画特色小镇;第二步把家乡打造为内蒙古最大的书画交易市场;第三步实现土右旗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为了把愿景变为现实,他自费遍访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借鉴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将家乡土右旗沟门镇西湾村打造成为中国果蔬画第一村的设想,并身体力行。

2016年,再次提出在土右旗4A休闲景区大雁滩建设内蒙古诗书画特色小镇的构想。为了达成此项目标,2017年2月12日,梁树荣组办了内蒙古书画界走进土右旗名家论坛。

2018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批准沟门镇为内蒙古诗书画特色小镇。

2019年4月12日,土右旗政府正式启动西湾村书画艺术街项目。机声隆隆,埋设下水,硬化路面;工匠忙碌,装修墙面,刻印书画。

很快,一条色彩鲜亮、古朴典雅的书画艺术街呈现在人们眼前,大雁滩景区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人络绎不绝,成为内蒙古最有文化的街区。

从小技术员到大专家

1991年,梁树荣20岁,从天津铁路工程学校中专毕业,成为呼铁局工程处的技术员。但他是一个想当元帅的士兵,又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三郎。他一路长跑奋进,不平凡的业绩让同事工友刮目相看。

在北京交通大学进修本科学业的时候,同时担负着监理工程的繁重工作。而在此期间的两年半时间里,梁树荣竟然马不停蹄地考取了6个高层次执业资格证:

铁路专业监理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铁路一级建造师、铁路总监、注册安全工程师、公路一级建造师。

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精神。难得在理想坚定,向苦而行,勇往直前。

2017年12月,梁树荣被聘任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内蒙古公司高级工程师。 

他独力完成三项科研项目,写出了3篇见解独到的研究论文,先后发表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杂志上,对工程监理、岩溶注浆、施工工艺诸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30年间,梁树荣承担了2条高铁部分标段的监理,1条高铁总承包(Epc)管理,十多条专用线监理,施工过十几条普铁及其路桥,监理过几十座铁路桥梁的建筑。

已有近30年党龄的他就是以这样的担当,践行着自己的初心,留下了由小技术员到大专家的铿锵足音。

非遗木雕传承人   

三十年来,梁树荣天南地北,逢山开隧,遇水架桥,走遍四面八方。在大漠深山中,机缘巧合,他邂逅了根雕的天使。他从心底派生出了一个打造根雕艺术王国、填补西北地区根雕艺术盲区。

抱负就是动力,苦累也是享受。敢想敢做是他的性格。梁树荣每到一处荒僻的工地,在工作之余,便翻山越岭,涉荒猎漠,搜奇揽胜,废寝忘食地搜寻收集乱而未朽的根,丑而怪诞的木,不远千里拉回呼和浩特市。

梁树荣在休息时间里倾心雕刻,同时又聘请同仁琢磨,加上收购,天长日久,持之以恒,根雕家族日益壮大。如今,他先后积累的根雕艺术品有600多件。

2019年,土右旗政府在四A景区辛集皮草城大楼专门开设“内蒙古根雕博物馆”和敕勒川枯木逢春艺术馆,不定期更替展品,免费供游客观赏。凡进馆参观的游客,眼前一亮,无不为之惊叹。在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中,陈列着100多件艺术珍品,形体大小悬殊,形态万木争春。一件命名为“蛟龙出海”的根雕作品,高1.8米,长10米,腾云吐雾,气贯长虹;一件叫做“小鸟”的作品见方仅仅5厘米,灵气活现,楚楚可人。所有展品,均色彩鲜明,造型逼真。

2016年7月,呼和浩特市政府公布,梁树荣的土默特木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公布,文旅厅颁发证书,命名梁树荣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艺术传承人。

文化企业的开拓者

2014年7月,梁树荣和三位同仁,在呼和浩特市申报成立了由个人投资的书画院,是内蒙古迄今最大的文化企业。书画院由六大板块组成:有书画超市,艺术团,样品间,根雕馆,精品屋,非遗传承基地。

书画院成立以来,十年间,走进社区乡村,举办各种活动及授课500余场次。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新时代的新生活,为自治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文化艺术的市场化探索到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家风家教的排头兵

梁树荣姊妹兄弟五个家庭,共9个孩子,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个从上小学开始,我就给他们灌输树立理想发愤成才的思想;上中学后给他们买名人传记、红色经典,严格监督认真阅读;考上大学后又强化参观的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与红色文化教育。也给予经济的帮扶,促动他们自觉自律努力成才。我的目标就是一个也不能落下,必须全部从山村走出去,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

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风的建设。优良家风形成优秀的文化,进而形成并促进社会的文明。

(王维正)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