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双减”背景下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之策

来源:民生网2023-09-05 16:42:27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使学生的学习回归到学校的主阵地,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不管如何“减负”,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当下,我国的教学与管理制度仍然沿用的是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最鲜明的特点是“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的思维是片面的思维、碎片化的思维和机械的思维,表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为主导“一堂到底”和“满堂灌”,学生学习任务量大,重复或同类的练习较多,学习时间过长,任务过重。

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的内涵、结构、载体、传播方式发生重要变化,这也必然要求学习的目标和方式发生相应的转变。突破传统教育的围墙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跳出传统教育框架,在新时代变革的关键时期,有着着眼于为新时代奠基教育的新视野。要在生命整体性原理的指导下,用整体的、宏观的、联系的视角和理念,对教育领域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全局的协调与把控。超越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树立学生的完整的成长观,教育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发展,要从长远出发,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快乐学习、幸福学习,掌握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双减”不同于以往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标本兼治,一手破旧,一手立新,从旧有的负担式学习向新型的享受式学习转变。

二、精准定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对学校“教什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 世纪以来,受自然科学影响,为了教育的便捷高效,人为的把学科进行了划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量的不断增大,学科被划分的越来越细。各学科内的学习内容也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学科知识是彼此孤立的、缺乏沟通的,被人为的割裂开。当各知识点与学科间知识相互隔离,达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原本整体性的有生命力的鲜活的知识被切割开来,变成无法与其他知识点联系的僵死的一个个小碎片,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随着碎片化知识点的不断积累,学习内容也越来越多,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无法真正理解它们,为了防止忘记,只能不断重复大量练习,这样的知识即使只需要做半小时的作业,也会增加记忆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没有正面的协调性,反而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反复练习只会让学习变得更加乏味,让学生没有兴趣。

在“教什么”问题上要秉承“整体性”思维。“整体”与“部分”“碎片化”相对,它从全局出发解决“清除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具有摧毁性的离散状态”及其整合各个要素间的联系的问题。这种整体性的课程超越了传统的片面性教学思维,以全局视野为基础,突出整体性,打破课时、单元、学段、学科的局限,以整体视角出发,将相关内容和知识点置于教育的整体系统之中,并重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构建一个完整、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三、转变策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抓住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聚焦 “怎么教”的问题。

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转变“填鸭式”式教学的方式,可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变,倡导:“把功夫用在课外,充分备课、把精力用在课内,精心上课、”坚持:“目标四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明晰目标、自主学习;围绕目标、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巩固拓展”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即时的教学评价帮助教师调控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各个环节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其次,学校要实施夯实基础的分项教学质量监控;最后,学校要形成切实有效的全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机制。学校要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教学质量研讨会议,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

四、注重评价,解决“教的怎样”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评价教学质量时没有基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整体规律和学习过程性的持续变化看待分数。部分教师只关注某个时间点的监测成绩,不善于分析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种数据,对一段时间内的多个关联性数据的关注度也不足,难以做出合理推论和及时修正,导致只有所谓的分数“精确性”,缺少可变的、复杂的、与人的发展一致的教学质量评价。

《意见》中明确提出:“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加强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势,诸如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经常性开展组内互评和全班交流,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全面的把握。要利用现代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阶段性的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表现及状态变化,结合课后作业、平时测验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评价。

综上所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跳出原有的机械的、固化的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所教知识之间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与之相适应的要采用个性化的、多元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最后利用好教学评价的“晴雨表”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以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本文作者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协委员、河北金泽教育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增)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