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农信动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农信动态

威远农商银行:以案说险,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来源:民生网2023-10-12 15:08:15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信任造成了严重威胁。为进一步向公众普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安全知识,提高广大客户拒诈防骗能力,威远农商银行汇总本行柜面拦截的真实、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向广大公众进行反诈宣传,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案例一:冒充公检法诈骗

案例详情

2023年5月11日,客户张某(化名)到威远农商银行某支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12万元,网点工作人员在询问其取款用途时,客户称用途需保密且不愿与工作人员过多交流,凭借敏锐地反诈意识,工作人员怀疑客户可能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便多次提醒客户谨防电信诈骗,并耐心地宣传电信诈骗典型案例,经过反复的宣传、分析及劝阻,张某终于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并向工作人员讲解了事件的详细经过:在取款前一天,张某接到一通自称内江某局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告知张某,称其涉嫌犯罪且能准确说出张某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须将其名下的钱存到指定安全账户,并且告知张某此事必须保密。张某听到“犯罪”一词非常恐慌,便按照诈骗份子的指示,到威远农商银行网点取款。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犯罪分子就是利用客户对“犯罪”一词的恐慌心理,尤其是中老年人,说您的子女或孙子某某涉嫌犯罪,利用中老年人救人的急切心理,一步步引诱客户落入圈套,实施诈骗。此类案例的常见诈骗手法:诈骗者冒充公检法办案人员主动拨打受害人电话,通常自称某公安局民警或某检查院工作人员,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获取信任,谎称受害人涉嫌贩毒、洗钱等案件,并伪造警官证、通缉令,要求受害人配合办案,将钱转至“安全账户”、且不能告之任何人,实施诈骗。

风险提示

1.遇此案件务必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邮件。遇到自称“警察”主动联系的,应核实对方身份,如有疑虑可直接拨打“110”进行咨询。并谨慎对待任何需要提供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的请求。

2.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办案,办案一律当人当面,也绝不会在互联网上发送各种法律文书,更不会让你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

3.公检法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更不会让你转款汇账。

4.“96110”是全国统一预警劝阻电话,接到来电,说明您或您的家人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请放心接听。凡是“00+”开头的电话号码或是归属地为境外的电话都是诈骗电话,不要轻易相信。

案例二:虚假征信诈骗

案例详情

2023年5月12日,杨某(化名)神色慌张的走进威远农商银行某支行大厅,边接电话边将自己的银行卡及身份证递给网点工作人员,要求提高其银行卡的非柜面限额,网点工作人员询问其提额用途时,杨某直接将通话中的电话递给银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听后,发现对方一口普通话,且诱导杨某不要向银行工作人员透露提额用途,凭身份证或银行卡可直接提额。工作人员发现客户疑似被人电话指挥,便询问客户提额是否是为了向对方转账,杨某回答是且执意调额转账。工作人员见状,即刻呼叫大堂经理及保安上前安抚客户情绪、向客户宣传电信诈骗常见套路稳住客户,并立即拨打110报警,在网点工作人员及派出所民警的极力劝阻下,杨某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道出了事件经过:前几天,刚刚与其通话的人打电话给她,称杨某有几百万的网上贷款记录且能够准确说出杨某的相关个人信息,称只要杨某将卡里的钱转出去就给她消除相关贷款记录。于是,杨某按照对方指示向指定账户转账。但因银行卡非柜面限额不够,便按照骗子的指示到附近的农商银行申请调整非柜面限额,以便继续转账。反应过来后杨某深感后怕,表示自己如果调额成功损失将更大。

案例三:冒充京东金条客服诈骗

案例详情

2023年5月30日下午14:30分左右,威远农商银行某支行大堂经理在巡视厅堂时,发现有位大姐一直在大厅门口打电话,神情焦灼,语气慌乱,且一直在根据通话对方要求进行手机操作,随即上前询问她要转什么钱、转给谁,大姐只是着急地说不认识,但对方已经转了钱给自己,现在是要将这笔款又返还给对方。

这钱转来转去、又不认识对方?大堂经理立即将这一可疑情况告诉支行综合主管。主管上前与其沟通,得知大姐接到自称“京东金条客服”的电话,告诉她名下有不良贷款13650元,如不按照“客服”要求进行还贷操作,将会给个人信用留下“污点”,影响本人及亲人的日常生活。后果如此严重,这让大姐的思维一时慌乱,一步步在对方“热情耐心”的诱导下进行操作:下载APP、绑定他行信用卡、告诉对方验证码等。然后“客服”告诉大姐,帮她还贷的资金已经到了农商银行卡上,现在只要将钱转到对方提供的卡号即可完成。大姐查看农商银行卡,果然到账13650元,于是深信不疑,准备将钱转到对方提供的卡号上,以消除“不良记录”。

支行综合主管马上意识大姐遭遇冒充“京东金条客服”的诈骗,一边告诉大姐肯定不能把这笔钱转出,一边主动与诈骗分子通话,揭露其骗局,表示农商银行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客户资金受骗。精心的骗局被识破、到手的资金被拦截,这让对方气急败坏,在电话里对银行工作人员恶意谩骂。眼见“客服”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变,大姐如梦初醒,终于意识到自己信任的“客服”居然是骗子。为彻底解开大姐的疑惑,综合主管请她查看自己的信用卡,结果让大姐大吃一惊:信用卡上居然有13650元的支出记录!已经了解骗局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姐,正是前面的APP下载、验证码透露等操作,让诈骗分子盗刷大姐信用卡13650元,资金到农商银行卡后却声称是帮大姐还贷款的钱,并继续诱骗大姐将钱通过农商银行账户转到骗子指定账户,以完成最后的诈骗资金到账。明白了整个骗局的来龙去脉,大姐连连感谢,正是因为银行工作人员的细心细致、勇于和骗子“叫板”才让其资金未受损失,担心留下“污点”的心也完全放下,并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向威远县公安局报案。

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征信逐渐成为生活中绕不开的关键词,个人征信越来越重要,甚至被人们称为“第二张身份证”。征信记录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贷款、升学求职等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征信如此重要,诈骗分子从中看到了“商机”,假借消除个人“贷款不良记录”“征信不良记录”“影响征信”等名义实施“虚假征信”类诈骗。此类诈骗正是诈骗分子利用受害人重视个人信用的心理,冒充电商、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工作人员,用专业术语如“影响个人征信”“注销贷款账户”“消除贷款记录”等,引起受害人内心恐慌后,引导受害人下载多个App贷款平台,按贷款额度取现后转账至指定账号,或直接以修复征信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上述案例二和案例三中诈骗分子均利用客户为了有一份良好的信用记录实施诈骗。

风险提示

1.广大客户在遇到此类事件时不要轻信,核查实情,坚决不给陌生人转账!面对陌生人突如其来的汇款请求,一律不要相信,不给犯罪份子留可乘之机。

2.保护好个人信息,切勿随意透露身份证号、联系方式、财产情况等信息,不要随意在网络留下包含自己银行卡(账户)号、证件号、姓名、手机号等敏感信息的资料,也不要将个人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各类密码等私密信息告诉陌生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3.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任何单位与个人都无权删除修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会以短信、电话或邮件的方式向信息主体告知涉及贷款、金钱或者其被纳入黑名单的信息,因此所有声称可以帮助“消除个人贷款不良记录”“征信不良记录”的,都是诈骗!

4.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要让自己的征信记录留下污点,当有资金贷款需求时,一定要选择正规途径,使用正规借贷产品,并且及时还款。

5.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110报警或拨打96110咨询。

案例延伸

如今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消费者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通过保持警惕、保密个人信息、定期检查账户活动以及拒绝出租出借银行卡,可以降低被卷入金融犯罪的概率,并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反诈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广大客户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减少银行卡诈骗案件的发生,并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金融环境。

(易晓威 刘璨)

(责任编辑:吴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