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生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生态

陕西黄龙:以绿为笔 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来源:民生网2023-10-23 18:22:10

在绿意流淌的黄龙山之巅,尽情呼吸浓郁的负氧离子;在绵延不绝的莽莽林海中,亲身感受生态自然之美,这里便是被誉为“陕西的一叶肺”“黄河绿洲”的陕西黄龙。

近年来,黄龙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任,织牢“绿水青山”防护网;坚决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通过激活生态资源,增强“金山银山”驱动力,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享的新格局;以新能源产业为强县富县重要突破口,坚持“零污染”和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低碳近零碳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加快了黄龙“两山”转化步伐,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黄龙模式”。

植绿色之基 守绿水青山

白露一过,秋意渐浓,黄龙的秋天,总是来得鲜明。

走进清风宿·黄龙森林度假营地,沿途满山苍翠,耳畔婉转鸟鸣,舒适的温度、静谧的氛围,每立方厘米约18000个负氧离子指数,游客三三两两漫步其中,清心洗“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清风宿·黄龙森林度假营地位于风景秀美的黄龙山蔡家川林场,营地坚持顺势而为、依势而建,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低密度开发,不乱挖一棵树,不破坏一寸绿地,不污染一片水源,搭建起游客与自然的亲密连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深受周边市区游客的好评。

如果把森林比作是黄龙的“绿色银行”,那么黄龙人就是这无尽财富的拥有者。因此,保护好每一寸绿色,让森林这个“绿色银行”承载更多、更强的生态功能,是厚植在每一个护林员心中的执着追求。

近年来,黄龙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全民护绿、全域增绿、全业兴绿行动,完成各类营林造林28.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81.09万立方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幅提升。

黄龙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天然次生林保护区和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以其87%的森林覆盖率和92%的林草覆盖率,成为陕西北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之脊”。每年释放氧气1.6亿公斤,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可达到180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陕北最优,素有陕西“一叶肺”和“天然氧吧”的美称。

“以前这石堡河不是这样的,是后来治理之后才有了现在河道宽阔、水清岸绿的模样。”初秋的早晨,在石堡河畔散步的王先生边走边感叹道。

2022年黄龙县被水利部、财政部纳入全国第三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之一,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清淤疏浚、河湖管护、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措施,对沿线水系进行系统性、综合性治理,全县水系质量实现整体提升,“河畅、水清、岸绿、堤固、景美、人和”的景象逐步显现。

“这里是黄龙渔业休闲小镇的核心区梁家河村,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气温适宜,很值得一来。”走进石堡镇梁家河村,前来参赛的钓友们对现代休闲垂钓基地连连称赞。

城乡因水而美,产业依水而兴,群众得水之利。近年来,石堡镇以水为媒,点水成金,以创建黄龙渔业休闲小镇为抓手,先后打造西北唯一国标千人垂钓基地、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逐步激活了水资源,让一池碧水切实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生态之水成为富民之水。

“以前村民只能靠种苹果、玉米赚钱,现在是钓场务工、创业、庭院养殖等等,收入渠道更多元了,从靠水吃水,我们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幸福靠山。”提起梁家河近几年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刘克强满心欢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黄龙县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任,织牢“绿水青山”防护网,空气质量优良率全市排名第一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远超陕北地区平均值,连续多年排名首位;全县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清零,县城污水处理率86%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75.1%提高到87%,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1万亩,获批国家森林文化小镇1个、国家森林乡村2个,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慢城黄龙模式”,为全省树立了示范样板。如今,“推窗见青山”“出门见绿水”成为黄龙人民生活的常景。

2023年7月20日,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拟推荐名单的公示》中,拟推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名单,黄龙县位列其中。

谋生态产业 变金山银山

走进白马滩镇神玉川,青砖黛瓦,绿树成行,一座座民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口的小花园里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纷至沓来的游客们笑容满面,不停地在各景点打卡留念,记录旅途中的美好瞬间。

“听说这里环境优美,来了之后果然户户如画,步步皆景,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一定推荐给朋友。”来自韩城的游客李芳说。

在山水上巧做文章,将风景变成“钱”景。近年来,白马滩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依山经济”“沿河经济”,充分利用文化特色、闲置房屋等资源,成功打造了“印象圪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暖山河畔露营基地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让“院景”变“钱景” ,以民宿敲开了群众“致富门”,真正将群众镶嵌在生态旅游经济的产业链上,助推高质量发展。

“现在的白马滩环境越来越好,每年到咱这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今年在家门口摆摊,也增加了不少收入,以后不用去城里,咱农村人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村民孙大成高兴地说道。

如今,在广袤的神玉川,一幅“旅游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2023年9月15日,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的通知》中,共256个村落入选,白马滩镇神玉村成功入选,也是延安市唯一入选的村落。

暑去秋来,正是饮茶好时光。刚走进白马滩镇祥龙茶厂制茶车间内,一股浓郁的茶香便扑鼻而来,有着多年制茶经验的师傅们将收购回来的连翘叶,按照炒茶流程进行杀青、晾青、揉捻、烘干等诸多工序,伴随着机器的滚动和轰鸣,一叶叶嫩芽变成了一罐罐包装精美、具有当地特色的“药茶”,销往全国各地。

每到连翘采摘季,茶厂还会吸纳周边村民上山采摘野生连翘,让群众成为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近年来,白马滩镇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与地理优势,紧扣绿色生态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庭院经济,通过提供连翘苗、发放种植补助、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指导村民系统化种植和采收连翘。从采茶到种茶,小小连翘叶,成了富民兴村的“黄金叶”。据了解,目前白马滩镇共种植连翘2000多亩,年产茶青15000公斤。

黄龙是一座盛产中药材的“天然药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这里分布着连翘、山桃、沙棘、黄芩、丹参等 128 科 331 种中药材,被列入陕西省四大中药材天然生长带、种植资源保护带和中药材农耕种养带,是西北优质道地中药材优生区。据了解,目前黄龙县拥有中药材企业2家,建成中药材产业园1个,中药材种植基地4个,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5家。

如何点“绿”成金,变生态资源优势为发展竞争力?近年来,黄龙县围绕“4+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的发展战略,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品牌影响力,解决了生态产品“难估值、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拓宽了“两山”转化路径,既增添绿水青山“颜值”,又提升金山银山“价值”,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

用无限“风”“光” 绘低碳未来

放眼黄龙的山山峁峁,一台台白色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巨大的风叶随着山风缓缓转动,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呈现出一派“接天叶片迎风转,映日光伏别样蓝”的新能源产业风光。

黄龙县界头庙镇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和渭北平原结合部,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为风能和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2023年,界头庙镇依托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大力发展“依山经济”,打造T16网红打卡地,建设最孤独的咖啡馆,走出了一条景产、工旅深度融合之路。

在T16号风机下,一场山顶音乐会正在精彩演绎,趁着清朗的山风,游客漫步其中,品味咖啡,静享音乐,在落日余晖下合影留念。一幅绿色风电与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相融合的和谐美好画面缓缓映入眼帘。

“听说界头庙这边有个咖啡音乐节,我和朋友专程过来,让人感觉很惊喜,边喝咖啡边欣赏落日余晖,有机会的话我也要带家人来。”来自西安的游客王柳青说。

无限“风”“光”,将大自然赐予的清洁能源送往千家万户,让界头庙镇的千亩草场风光披上了“炫装”,也让一片片荒山、空地,逐渐变成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目前,界头庙镇已累计投资建成新能源发电项目171.6MW,其中风力发电项目100MW、光伏发电项目71.6MW。

近年来,黄龙县紧抓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深入挖掘黄龙山区域风光资源优势,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的发展思路,为黄龙“零污染”发展强县富县找到突破口,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经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14个,总装机规模达到561.6MW。

2023年9月1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公布陕西省低碳近零碳试点名单的通知》,全省13个县(区)、8个园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低碳近零碳试点单位。黄龙县位列其中。

绿,是黄龙最美的底色。下一步,黄龙县将通过试点建设,进一步夯实绿色低碳发展基础,全面构建以绿色低碳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清洁能源体系,持续提升交通、城乡建设等重要领域低碳发展水平,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黄龙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刘小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