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3-11-21 10:46:39
前临溪水,后倚青山,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景色优美宜人。穿行在村庄,但见楼舍整洁、溪水清澈、草木茂盛,小吃摊上更是传来阵阵烟火气。
2021年,张昌松接棒成为俞邦村党支部书记。被称为“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共309户1112人,全村超过80%的劳动力分布在全国,从事小吃产业。因此,张昌松也被称为“小吃书记”。
为人谦和、做事干练,是张昌松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他的带领下,俞邦村日益富足。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3.0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51.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3万元。同时,俞邦村还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对张昌松而言,接棒“沙县小吃第一村”村支书并不轻松,但他坚信,“再难办的事情,只要和群众站在一起,就没有做不成、办不到的”。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党支部书记 张昌松
能人返乡
人多地少,上世纪90年代前的俞邦村还是个贫困村。头脑灵活的张昌松不甘贫困,成为村里的先富者。1997年,他就前往福州、杭州等地经营沙县小吃,赚到人生“第一桶金”。2008年,他返乡创业,经营连锁皮具店。
走南闯北多年,张昌松始终心系家乡。2015年,作为致富能人的他选择回到村里,成为村干部。回村伊始,村集体收入仅3万元,连基本的保运转都困难。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强基层造血能力,他一直在思考。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俞邦村面貌明显改善。张昌松又引进友承龙旅游公司,打造寻根追味小吃街的前身,开展俞邦村“醉美丰收”小吃文化旅游节活动,“小吃第一村”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
在张昌松看来,实现村集体收入持续增收,关键是要把沉睡资产转化为增收活水。为此,他推动盘活房、地闲置资源。针对村内的闲置房产、店面,张昌松引导村民租赁给第三方公司。由第三方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用于打造民宿、特产店、餐饮店等新业态。在他的推动下,完成了小吃团餐馆及俞邦村沿街标准化商铺建设23户,有效提升了俞邦小吃的就餐质量、卫生环境,也丰富了旅游业态。
借势“林票”改革,张昌松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创新了林业碳票,实施俞邦村与沙县两山生态资源运营公司合作林业碳票减排项目,核算俞邦村边界面积638亩,测算林业碳票减排量1693吨,并发行沙县区首单碳票1.69万元。
让俞邦村“跑起来”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俞邦村考察调研,就沙县小吃富民产业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的关怀让我们备受鼓舞。”张昌松说,站在新起点,深入挖掘“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品牌优势,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需要让俞邦村“跑起来”。
张昌松带领村民从改善村容村貌做起:“白改黑”道路干净平整、“蜘蛛网”落地“隐身”、污水处理设施更加完善……随着颜值提升,俞邦村获评国家3A级景区。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张昌松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推进“遇见俞邦”茶社等46个提升改造项目,总投资超4000万元。
同时,俞邦村引进沙县小吃文旅集团,打造和经营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民俗展示、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多元化文旅项目,逐步让游客从“半天游”到“留下来”。高质高效的“项目速度”创造了乡村振兴的“俞邦速度”,而美丽乡村也带来了“美丽经济”。2022年,俞邦村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不仅要自己“跑起来”,俞邦村还要带动邻村“一起跑”。张昌松认为,只有持续筑强党建联盟,才能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联合周边5个村及非公支部两个,成立俞邦片区党委,“通过党建共建、项目共抓、治理共管,实现资源整合、抱团发展”。
发展成果惠及每个村民
“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家在河边住”,年轻人大都在外经营小吃产业,“他们赚了钱,不仅在家盖起楼房,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和年轻人相比,“一老一小”及低收入群体在张昌松心里占据着更重分量。结合本村“一门祖孙三进士”的耕读传家历史,他牵头建设沙县区首个乡镇耕读学堂。通过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经典诵读、礼仪传习、民俗体验、劳动技能培训等“五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为照顾老人,俞邦村开展“共学、共餐、共伴”相关活动,并成立俞邦村乐龄学堂。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活动,让老人、小孩欢聚一堂。通过活动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将正能量传递给家人,形成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新风尚。目前,累计开展活动100余期,留守人口受益人数突破8100人次。
生活环境好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张昌松将奋斗目标设定为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村民。工作中,他特别关注低收入人群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通过争取政策支持,给予必要的帮扶,同时转变低收入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推动该群体增收致富。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