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双11”:消费新趋势 乐购更理性

来源:民生周刊2023-11-21 10:49:06

今年“双11”,囤游成了热词,多巴胺经济热度攀升,网购达人向线下实体店回流不在少数。消费市场这些变化和趋势,值得线上线下商家深思。

随着平台补贴走向日常化,低价不再是“双11”的“小灶”。直播带货作为线上销售的重要“引擎”,乱象频出后监管愈加严格。面对线上平台和商家带节奏,消费者从容淡定不失理性。

这个购物节,火不火热,数据有说服力。今年“双11”期间快递业务量再次刷新纪录,有效助力消费市场恢复扩大,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消费有新意

随着旅游市场快速回暖,注重消费品质的人们追逐“诗和远方”的步伐从未停歇。各平台上的景区门票、轻奢酒店、热门机票都有折扣,各式促销活动让“囤游”成了这个“双11”的热词。

“往年,大家囤这个囤那个,今年就给家人‘囤游’了。”北京丰台的秦女士说,低到半价的门票,三晚不足千元的酒店,还有200元左右的机票,划算就先下手,先囤着。

像秦女士一样,今年“双11”“囤游”的人不在少数。“平时各大电商平台活动也挺多的,价格战的吸引力没那么强了。囤这种预付费旅游产品还比较新鲜。”辽宁沈阳的韩先生说。

旅游出行服务平台飞猪负责人王女士表示,“双11”期间该平台已累计售出超30万件“随心飞”等旅游类产品,其中的热销商品还经历过多轮补货。

云南昆明某旅行社负责人梁先生表示,“囤游”这种先购买出游时再兑换的消费模式,正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趋势。

除了“囤游”,“多巴胺经济”也成为今年购物季的热词。以欢乐、愉悦为目的“快乐消费”,也是不少年轻群体的选择。

2023年“双11”大促步入第15个年头,消费需求更加细分、垂直。

天猫数据显示,“双11”期间,自行车、骑行服和装备的销量涨幅均超100%,便携式数码微单成为爆款品类。

京东健康在“双11”期间,膝盖理疗仪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倍,保健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倍。

多家演出平台都推出了买一送一、满减等优惠活动,多位售票平台负责人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热门场次和内容的演出票销售火爆,所剩无几。

如今,随着平台补贴活动走向日常化,低价早已不再是“双11”的特殊优势。在线上促销热度不断攀升的同时,线下商场、连锁超市以及品牌商家也在蹭热度,将“双11”氛围推向高潮。

“商场不少商家的棉服在打折,比网上的还便宜。”北京西城的汪女士说,提到“双11”多数人想到的是网购,实际上近几年线下实体店的打折力度一点也不输网络平台。

近几年,网购达人回归实体商超消费的现象不在少数。在北京房山熙悦天街,正在选购商品的龙女士说:“实体店优势明显,像服装的试穿体验网络平台就没办法做到。包括有些化妆品,实体店是可以试用的。”

不仅如此,国货品牌越来越被消费者追捧。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这个消费旺季,全品类统计中,网络零售额排名前20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据11席。

每年消费旺季,快递量都会有爆发式增长。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4亿件,同比增长23.22%,日均业务量是平日业务量的1.4倍。11月11日当天,共揽收快递包裹6.39亿件,是平日业务量的1.87倍,同比增长15.76%。

▲北京丰台某商场内购物的人们 图/于海军

理性与严管

自11月1日以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商家都在拼低价、拼服务,消费者购物少了几分盲目,变得理性而从容。

“过了‘双11’,还有‘双12’,有需要就买,没必要抢购。”山东济南的齐女士说,近几年大家网购更趋于理性,不会被电商平台带节奏。

与齐女士一样,湖北武汉的姜先生网购时也更加理性。“就拿图书来说,平时满100元减50元的书,到了‘双11’期间折扣反而小了,变成了七折。过了这阵再买反而便宜,不凑热闹。”

而对于直播带货,消费者则显得更加谨慎而小心。“看买什么东西吧,如果不是品牌,不是食品、化妆品和洗护用品,性价比高的会考虑买。”齐女士说。

姜先生则坦言:“偶尔会关注带货主播,但是始终没有下单购买。此前不是有些乱象嘛,我就是看一看,有些商品觉得不靠谱。”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1月10日向电商平台企业发出提示,要求严格规范促销行为,严格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规范直播行为等内容。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这份名为《“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的文件中,要求对价格战、先涨后降等促销行为自查,严格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杜绝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平台内虚假交易、刷单炒信等违法行为发生。

直播带货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电商模式,正成为“双11”期间平台网售的重要“引擎”。因直播带货具有鲜明的即时互动性,给监管带来不小的压力,相关部门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管尤为重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上述文件中也提出,严格防范经营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严格执行问题商品处置规则,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及其经营者及时采取禁限措施。还提出,要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通道,及时受理、高效处理投诉举报,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等。

互联网经济专家高扬表示,直播带货出现问题后,要有一个规范的流程去科学处理、有效解决。相关规范要跟上新型业态的发展速度,有效落地并且能及时调整。

那么,消费者在“双11”期间购物需要注意哪些?《新华日报》评论员梅剑飞表示,消费者应该选择正规平台购物,对品牌、价格、质量都要仔细甄别,不能图便宜,要理性选购。一旦涉及纠纷和维权问题,要通过正规渠道申诉,如拨打消费者热线或向当地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求助。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