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校家社协同: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来源:民生周刊2023-11-21 11:13: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高质量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确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协同育人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就是通过发挥学校的枢纽和引导作用,促进家校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有机联结,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要在协同育人中主动尽责。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就是要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向上向善的家庭文化,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引导子女体验社会,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对儿童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要为全面育人提供有效支持。强化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就是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社会育人资源充分利用,营造社会育人良好氛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良好成长性支持的环境要素,三者只有有机衔接、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起良好的育人生态。

课程教材研究所始终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党组有关工作要求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于2020年率先启动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分三个阶段推进协同育人工作。一是试点探索阶段。2021年6月,选取江苏徐州和重庆江津两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为试点,发布了第一批项目申报通知,共计6万余人参加了线上研修活动,首批确定了19个实验研究项目。二是拓展深化阶段。2022年3月,面向所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了第二批项目申报工作,坚持实验区和项目校点面结合,共确立了124个实验研究项目。三是全面推进阶段。2023年5月,按照最新政策要求,启动了第三批项目申报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138个项目单位完成了申报立项,覆盖了全国东中西部10个省份,涵盖了区域、学前、小学、中学、职教、特教等领域,全面拓展和深化了协同育人研究工作。

经过3年多的摸索与积累,3个批次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课程教材研究所逐步建立了“常态开展、按季调度、半年总结”的研究工作机制,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总结出的主要经验是“三个结合”。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专家引领结合。顶层设计注重项目实施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专家引领注重专业指导,确保项目推进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坚持专题研究与教师研修结合。针对当前协同育人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热点难点,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专题研究;结合教师成长实际需求,组织开展校(园)长、骨干教师等培训研修活动。三是坚持优质资源供给与经验推广结合。一方面,整合和统筹全国资源,加大面向实验区的资源供给力度,不断充实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开展协同育人优秀案例征集工作,提炼实验区、项目校典型经验,面向全国宣传推广。

下一步,课程教材研究所将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加快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第一,坚持政策导向,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要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结合教育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落地,传播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推动协同育人各项工作有效实施,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加快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共育机制。聚焦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不断增强协同共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教师家庭教育专项培训,创新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内容形式,帮助有条件的学校面向广大家长定期开设家庭教育网络公益公开课,推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二是试点探索特色共育机制。鼓励、支持、指导实验区先行先试,为实验区培养更多本土专家,将实验区打造成为协同育人研究和实践共同体,让每个实验区、每所项目学校都能形成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的成熟共育机制。三是优化条件保障。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协同共育指导专家队伍建设,力争用3~5年,将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为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国家第一方队。

第三,坚持成果导向,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一是持续深化研究。加大力度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构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协同育人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适时扩大实验区范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挖掘地方和学校的典型经验,总结凝练实践智慧,计划每年面向全国召开一次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基于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发数字课程资源,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数字化,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一线教师专题研修,全面提升教师协同育人素养。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等主流媒体作用,积极借助各类传播平台,在全国范围进行校家社协同育人典型经验交流和优秀案例推广,举办标志性成果发布活动,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 江嵩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