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分工合作,构建良好育人生态

来源:民生周刊2023-11-21 11:15:33

教育孩子究竟是谁的责任?近年来,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和相关法律的完善,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非常明确,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不仅各有其责,而且要分工合作,协同共育。但三者权责不清、边界不明等问题依然存在,很多校家社合作“貌合心不合”,停留在形式上。

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家社协同共育,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值得进一步探讨。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校家社协同育人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洪明:校家社共育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儿童相关的部门、与教育相关的部门、与父母相关的部门、与成长环境有关的部门。现阶段,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

民生周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

洪明: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等部门要从宏观层面协同。

在微观层面,要破解两个问题,一是校家社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服务,发挥好各自应有的育人功能。学校是学科教育,是育人主渠道,有专业优势。家庭是生活教育、习惯养成,有情感优势。社会是场馆教育、体验教育,有实践优势。校家社协同育人不是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外创造第四种教育形态,而是通过协同,让三者变得更好。

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如何支持其他两个育人主体,提升育人质量。学校要指导家庭和社会,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办好教育。家庭要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学校和家庭开展教育,基于社区指导家长。

民生周刊:要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有哪些具体要求?

洪明:协同育人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家庭搞好家庭的,学校搞好学校的,社会搞好社会的。第二是学校依法指导家长,家长依法参与学校,社会依法支持帮助家庭和学校。第三是学校志愿帮助家庭,家庭志愿帮助学校,社会志愿帮助支持家庭和学校。

校家社协同育人要做到目标一致,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三方功能互补,功能各有侧重,家庭重生活,学校重课程,社会重实践。校家社资源共享,家庭、社会支持学校,学校、社会支持家庭,学校、家庭支持社会。各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协商。

民生周刊:在协同育人中,学校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洪明: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沟通校家社关系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的专业属性和力量决定了应该在协同育人中发挥主导作用。家校沟通内容包括,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有关情况。

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首先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指导优势。加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与绩效纳入教师考评体系。

家庭教育指导核心是家长教育,有些孩子的问题其实还是家长问题,要改进家长行动提高家庭教育胜任力。

学校要健全制度,多种渠道开展校家社共育。比如,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落实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制度。

学校也要利用好社会资源,可以建立资源单位储备库,包括一些博物馆、体育场馆。可以跟社会资源合作开发社会实践课程、校外课程。

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外师资包括劳模、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先进代表、艺术家等,共同为学生的教育实践贡献力量。

民生周刊:家长怎样主动尽责,做一个好家长?

洪明:家长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有教育主体意识,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风是最大的教育资源,家长要开展家风建设,形成科学教育观、亲子观、儿童观、成才观。

家庭教育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主要是生活教育,多跟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同时也要立规矩、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参与学校的家长活动、亲子活动。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情绪、学习、生活、行为。配合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包括学科学习、社会实践、品德养成、情绪情感与心理健康教育等。

家长还要设计好家庭教育活动,比如锻炼、阅读、劳动等。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比如社会(社区)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

民生周刊:社会资源、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怎样推动社会积极支持?

洪明:面向成年人,我们要建设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建设社区家长学校,婚姻和收养机构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社会和社区教育机构,包括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单位设立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积极发挥指导作用。

面向青少年,要进行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共享。比如,社区面向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支持社会有关方面提供寓教于乐的优秀儿童文化精品,引导创作满足青少年审美需求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及舞台表演等优秀文艺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净化社会环境,比如,深入开展儿童图书、音像等出版物清理整顿。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大网络有害信息、不良网络行为治理力度。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此外,要深化各类校外培训治理,严禁社会机构以研学实践、夏(冬)令营等名义开展校外培训活动。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郭梁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