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巴彦淖尔:绿色覆盖黄河“几”字弯

来源:民生周刊2023-11-21 13:34:58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碧千顷,万马奔腾,要体验大自然的雄阔,内蒙古无疑是一处不错的选择。位于内蒙古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地处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塞上江南”这个称号,不仅来自上天厚赐,更是这方土地上人民群众持续奋斗的结果。千百年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由山水林田湖草沙组成的巴彦淖尔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生命躯体,为百姓创造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环境。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时值金秋,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民生周刊》记者来到了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

▲国营新华林场。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供图

“塞外明珠”美景重现

“别的都能作假,唯独鸟儿不会作假,自然生态保护好了它就在,环境不好,你留都留不住它,这是真的。”在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海区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刘文斌,现在已经是海区管理大队队长,他从鸟儿的多少看到了生态环境的变化。

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纬度上最大的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

6月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鱼鸟成群,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考察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组织上安排刘文斌为总书记驾驶考察船。刘文斌父辈从白洋淀迁居到此,以打鱼为生,在乌梁素海边长大的他,打小就喜欢到湖边玩儿,戏水、捉鱼、掏鸟蛋……现如今工作也没有离开这片“海”。

从打鱼为生到现在靠旅游业就能赚到钱,对于这些年来角色的转变,刘文斌倍感自豪和珍惜。

曾几何时,由于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涌入,乌梁素海迅速富营养化,淤泥越积越厚,芦苇、黄藻不断疯长,水域面积缩小,鸟少了,鱼稀了,生态治理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对乌梁素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方向明确,执行有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站在乌梁素海边,红嘴鸥、白鹭、赤麻鸭……刘文斌随口就能叫出遇到的鸟儿名字。“去年据我们观测统计,已经有五六万只赤麻鸭留在乌梁素海安家落户了。按理说迁徙的候鸟,冬天都会飞走,但现在我们乌梁素海环境好了、水质也上来了,在这里它们有吃有喝,周边农田里收割剩下的玉米粒、杂草籽等都是鸟儿的美味。”

环境变好了,候鸟舍不得走,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乡亲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十一假期,这里基本上每天爆满,排队坐船的队伍有好几百米……”皮肤黝黑的刘文斌告诉记者。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包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巴彦淖尔市开始对乌梁素海进行综合治理,上游污染企业全部被关停,投入巨资开展多项治理工程。2018年,该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通过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飞翔的候鸟,摇曳的芦苇,如今,乌梁素海美景重现,一草一木皆是风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投入近100亿元对乌梁素海实施综合治理。目前,乌梁素海水域面积保持在293平方公里,水质由之前的劣Ⅴ类提升至整体Ⅴ类、局部Ⅳ类,曾经绝迹的疣鼻天鹅今年增加到了500多只。

包巍表示:“今后,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征途的巴彦淖尔,正在实现“塞上江南”的“绿色崛起”。

“塞外粮仓”,风吹麦浪

站在乌梁素海南岸,便可望到平原之上的风吹麦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月的示范园内,春小麦开始抽穗灌浆,螺丝椒、珍珠椒红绿相间……

巴彦淖尔河套灌区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显著,是黄金农业种植带,多年来形成了独具河套特色的农产品,被誉为“塞外粮仓”。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看见总书记健步向田间走来,我紧张又激动。”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向总书记介绍了园区情况。

听了乌拉特前旗旗委书记苏亚拉图的汇报,总书记对河套灌区农业生产情况、盐碱地改良情况、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情况等等,有了全面了解。

与其它地方不同,巴彦淖尔处于高寒地区,小麦和玉米同时播种。6月,小麦和玉米正在拔节生长。阳光下,麦穗正奋力吮吸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抚摸正在灌浆的麦穗,弯下腰察看辣椒长势,详细询问小麦单种以及与辣椒套种,每亩收益情况。

刘俊自豪地回答:“因为我们这里是示范园区,产量要高一些。小麦单种每亩能产1100斤,收入1300元。小麦套种辣椒,小麦占地六分,辣椒占地四分,通过科学管理,六分地的小麦能产粮800斤,产出了单种七分地的产量;四分地的辣椒能产2900斤,达到辣椒单种五分地的产量,纯收益能达到3300元,比单种小麦每亩地增收2000元”。

参观完园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内蒙古要保护好草原,保护好生态。

“总书记对我们农业农村农民非常关注,也非常关心,作为一个农业人,我们觉得挺自豪的,要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认认真真地落实下去,想尽一切办法把现代农业新技术,尽快地推广到农牧民中。”刘俊表示。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让农业生产不仅高质而且高效。现如今,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近4000亩,辐射带动面积5800亩,建有玉米、木耳、葫芦、小麦套种辣椒等试验区,按照“企业+基地+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模式运行。

记者了解到,示范园区通过无人机植保、北斗卫星导航自动耕种等现代化农业技术,亩均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了10%。丰收与保护并驾齐驱,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赢”。

“沙海”变“林海”

一面控污,一面造绿。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也是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实现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重点治理区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距离乌梁素海100多公里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树木葱郁、枝叶婆娑,村庄和农田依偎在绵软的沙地之上,杨树、旱柳、梭梭、沙枣等植物随风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人定胜天”的故事。

新华林场的前身,是一片沙丘、荒滩、盐碱地覆盖的“沙海”。1978年以来,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平均每年造林800多亩。如今,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

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由于长期在野外工作,脸盘被晒得油黑铮亮,他指着场门口高高的杨树告诉记者,“看!这棵20多米高的杨树,就是‘三北’工程开始的那一年栽的,经过我们林场三代职工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从一颗树起步,到今天,已经有了这片数万亩的大林子。而且,我们的林子还要再扩大。”

在寸草不生的沙地里种树,有着难以想象的辛苦。“以前造林成活率不到50%,有人质疑我们栽树是白费力气,但我们想,既然有树能活,说明这片地能栽树,只是我们还没找到科学的方法。”杜文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气儿,他就不信,只要肯下工夫,就能找到把树种活的办法。

正是凭借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通过不断尝试,林场人终于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树木高矮、粗细、乔灌搭配,使成活率不断提升。

起早贪黑,常年在沙地里弯着腰挖坑、栽树、浇水的林场人,年纪轻轻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但是他们无怨无悔。“谁都知道造林苦,但为了儿孙不吃环境的苦,我们一定要把造林这件事儿坚持下去。”在林场一线植树已20年的李凤岐,看起来黑黑瘦瘦,但声音却铿锵宏亮。

春去秋来,当年的林场人逐渐老去,小树苗逐渐在沙地里长成大树,其中的艰辛与磨难只有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才能够知晓。

6月6日,在巴彦淖尔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

杜文化向总书记介绍林场发展情况。他指着沙地里成堆的小颗粒说:“这是‘苦豆子’,老农民一看,就知道沙地正在土壤化,再过几年,这里就能种庄稼了。”总书记听后,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在艰苦环境下的探索精神。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化“万里风沙”为“绿色长城”。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河套灌区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总书记一边察看灌区沙盘,一边详细了解河套灌区两千多年来的灌溉史。

习近平总书记看到灌渠建设取得的成就,感慨道:这套系统花的功夫很大,也是值得的。它将来会作为百年、千年基业留下来的。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

在随后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四十多年来我们创新探索了宁夏中卫沙坡头模式、内蒙古磴口模式,还有库布其模式、新疆的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无数双长满老茧的手、无数张晒得黝黑的脸,“一茬接着一茬,前赴后继地干”,终将滴水穿石,终会黄沙染绿。

“我们林业人将继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把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功能完备、牢不可破。”杜文化说。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姜玉函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