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坐标、比较优势与行动策略

来源:民生网2023-12-06 15:31: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科学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规划政策和行动路线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

新的历史方位下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与新困境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就指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建设立于新起点、迎来新机遇,这要求我们审时度势,牢牢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利时机,精准把握乡村振兴新的历史方位,根据“三农”问题新形势和乡村振兴突出困境,锚定农村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上的发展坐标,从而把握教育发展背景、明确教育发力方向、找准教育赋能支点。

“三农”问题新形势

一是农民生活向往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宜居宜业和美生活有新要求、新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建设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动力电、硬化路、4G网络基本覆盖行政村,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基本消除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位,农村供水保证率、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县比例均超过9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总体上已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要通过建设推动乡村从干净整洁向宜居宜业和美升级,从全面推开向整体提升转变,从探索机制向长治长效深化,推动乡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是农村产业已从传统农业时代转向产业、行业深度融合阶段,对产品品质和产业业态发展有新要求、新需求。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决策,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抓住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有利契机,强化主体跨界融合、业态跨界创新、要素跨界配置、利益跨界共享,协同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路径保障。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乡村和农业多功能产品需求正大幅增加。特别是乡村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乡村生活、农耕文化等已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休闲旅游的主要力量,以电商、网购为主要消费方式的城市消费者已成为品牌农产品的消费主力,以传统农业技艺和乡土艺术为主要内容的“非遗”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人群的青睐。数据显示,近来,城市居民在农产品消费和在农村的休闲消费,已占到家庭日常消费总额的70%左右。城镇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我们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重要机遇。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应对城镇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三是国家的发展着力点已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世界工厂”,转向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农”发展有新机遇、新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扩内需、稳投资、搞建设,不能只盯着城镇,农村这块欠账还很多,投资空间很大;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短板要加快补上,要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内需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农村则是内需的潜力和后劲所在,要通过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收缩带来的影响,通过“三农”工作的确定性化解百年未有之变局下的不确定性。

乡村振兴新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制约瓶颈,突出表现为“新三农”问题,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和人口老龄化导致“无人可用”,乡村建设主体缺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截至2021年底,我国乡村人口数为4.9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28%,与2010年50.05%的占比相比,下降了14.77个百分点,期间每年减少值均超过1000万人。此外,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表明农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农村60周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当下的乡村建设是以村民为主体,需要村民共建共管、投工投劳,政府更多的是要采取以奖代补、投资补助等举措;人口的流失带来的是主体的缺位,势必制约乡村建设的成效。

二是农村“空心化”程度不一、资源日渐萎缩,严重制约村庄规划实施和乡村建设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要科学谋划村庄布局,防止“有村无民”造成浪费。这给村庄布局和村庄规划持续带来影响和挑战,导致原有的计划被打乱,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浪费等现象。

三是村级支柱产业少、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乡村建设缺乏可持续性。一些地方受农业边缘化影响,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技术、人力长期较少,大部分村集体难以培育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直接削弱了乡村建设物质基础,导致乡村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四是村民自治主体缺位,基层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农民老龄化导致村民自治主体处于缺位状态,一些留守人员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不高,不愿也不懂参与村民事务管理,而那些有文化、有能力、懂管理的农民在外务工又不愿回来。现有的村“两委”干部在组织动员农民方面观念不强、办法不多,没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建设的效果。此外,脱贫村“两委”干部还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带领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脱贫群众自身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市场销售后续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等问题。

“三农”问题新形势和乡村振兴新问题,既是乡村发展的挑战也是机遇,既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勾勒了主要方向,也提出了基本要求。新的历史方位下,乡村振兴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引导农民、规划农村、布局农业,破解“新三农”问题的时代课题—经营乡村。在这一课题中,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找准发展坐标,明确自身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关键作用,紧跟时代和国家发展步伐,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乘势而为,参与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从而高效地引导农民、培育农民、支持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同频共振。

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历史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一贯重视和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和乡村连接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更应在新时代中承担起相应职责,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助力乡村发展,为党和人民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农村中职教育。

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的人才贡献率要远高于其他普通教育。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远大于物质资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以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为支撑,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由于其具备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可通过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出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多层次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一方面可直接满足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可极大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大多来自本地区和邻近地区,毕业生也大多会选择在本地区或邻近地区就业,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对当地乡村的人才贡献率要远高于其他普通教育。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更贴合乡村各类劳动者成才需求。职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劳动者就业、改善地区就业环境具有正向作用。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教育类型,除适龄儿童外,农村教育还面向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为包括企业在职员工、退伍军人、农民工等在内的社会成员提供二次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青少年及社会弱势群体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水平,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进而扩宽就业选择面,提高就业质量。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就业环境与就业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可以显著提高社会稳定性,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发展治理更加便捷。农村职业学校拥有多学科的技术技能人才和技能实训中心,可作为高新技术的孵化与转化基地,为农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给予技术指导、建议与扶持。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与地方经济接轨、与农业企业结合,真正了解地方经济和农业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困境,进而通过项目开发等方式,孵化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技术与专利,直接应用于实际,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最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而转化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行动策略

对农村职业教育而言,近几年虽有重大优惠、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但就目前来看,受普通教育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始终是教育结构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无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应有作用。其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受社会观念影响,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差;受城乡环境影响,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缺少优质教育资源;受内部结构影响,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逐渐僵化。因此,可采取以下行动策略,突破观念屏障、精准服务目标、弥补资源短板、激活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服务能力。

突破观念屏障:从国家层面优化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环境

提高对农村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农村中职教育只是一种扫盲教育”的落后观念,从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生活保障等各方面优化其发展环境。一是要推进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第十条已明确指出: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要推进落实落细,保证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或项目保证资金,对发展困难的农村职业学校提供资金帮助,保证资金投入力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增设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用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可通过一些税收减免和其他优惠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其他主体投入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扩宽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三是要积极探索逐步破解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问题。如教师和学员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交流,户籍、就业、创业、晋职、晋升、激励、奖励等政策问题。

精准服务目标:面向乡村发展需求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定位

农村职业教育要强化服务“三农”的价值取向,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初心,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返乡创业人员的技能水平等为己任,根据农民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培育效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要兼顾好就业和升学两方面的教育需求,即在类型教育的基础上,满足包括适龄学生、新型职业农民、退伍军人等多元主体的职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兼顾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学历提升需要,另一方面也应保证职业发展中所需要职业技能。同时,农村中职应扩宽服务面,将广大的成人农民群体纳入自身的培养体系中来,制定适当的培训方案和实践计划,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新时代农民。

弥补资源短板: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社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构成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应将“数字化”有效融入教育全过程,利用、整合、创生优质资源,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实现以数字信息化发展促农村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可探索区域内职业学校共同组建移动职业教育设备中心,建立全国性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平台,中职学校为其搭建“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室。

激活发展模式:发挥非正规职业培训作用,多主体开展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正规职业培训的作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面向社会人员的短期职业培训班。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发挥学历教育作用的同时,提高对职业培训职责的关注程度,利用自身优势,面向我国农村和农民,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农作物培育、家禽养殖、物流配送、电商直播等自主就业创业项目,开设短期职业培训班,必要时可将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或企业车间,切实满足不同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需要。同时,农村职业学校可以和当地龙头企业或乡村政府合作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定期定点组织已毕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进行联合培训,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农产品销售等工作。此外,还可由与行业部门、行业协会或企业共同发起专项、特定对象的职业培训,发挥多主体育人优势,调动行业企业等参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系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特聘专家、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聘研究员刘晓山)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