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报2015-04-01 15:57:42 脸谱 戏剧 魅力
戏园里,观众与演员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观众依靠什么来分辨舞台上的角色?脸谱。一旦演员勾上脸谱,观众在远处便可一目了然。我国传统戏剧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极具特色的装饰造型艺术,深受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种工艺美术创作中。脸谱收藏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戏曲艺术鉴赏水平,还可陶冶情趣,投资增值,因而脸谱艺术品也日渐红火起来。在戏曲脸谱收藏中,京剧有 200年的历史,是收藏的一个大类,其种类大概不到千种,而除了京剧,我们国家有360种戏剧,每个剧种又有很多流派,所以内容非常丰富。
◆戏剧脸谱的收藏要点
脸谱艺术品收藏价值的高低,主要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年代久远的艺术品、名人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其收藏价值就高,尤其是名人的脸谱国画、古代戏曲人物古壶、瓷瓶,与戏剧界名人合影的珍贵照片等,无不成为收藏者追寻的珍品。近年来,我国多次举办“中国脸谱精品展”,展出的彩塑立体脸谱、戏剧人物国画脸谱等脸谱艺术品,引起藏友们的兴趣并深受好评。在天津一些民间收藏市场经营戏剧脸谱的店铺、摊位前,那些用我国传统绘画技巧制作的栩栩如生的各种京剧脸谱,总是吸引着众多市民前往购买。正如一位多年收藏经营戏剧脸谱艺术品的王先生分析,如今,人们对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饰品相当看重,它不仅是我们点缀居室的最佳饰品,而且极具潜在升值空间。一个做工精细、品相完好的京剧脸谱艺术品,其行情年年看涨。
专家建议,由于脸谱本身样式丰富,所以收藏应该越多越好,形成丰富种类之后,这样的收藏就能以小见大,就能从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反映出剧种或者文化形式,甚至是社会的变迁。从市场价值上来看,脸谱收藏的价值肯定是要升的,而且不少国外的爱好者很喜欢这一形式。
◆脸谱历史:起源早、种类多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
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代段安节撰写的《乐府杂录》中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面具就不戴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宋元时期,面部化妆色彩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这些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奸诈,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此外还有神怪仙佛一类人物,专用金色、银色等。戏剧人物脸上先有了这些主色基调,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的象征图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我国古老戏剧剧种,如徽剧、汉剧、昆曲、秦腔、川剧等360多个剧种,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各有风姿。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剧,吸收了不同剧种的精华,经过艺人的创作,脸谱多达几百种,形成绚丽多姿的脸谱艺术,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脸谱造型:格调各异、丰富多彩
脸谱在谱式、图案、颜色上,有其既定的格式。谱式上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其中,整脸和三块瓦脸是最基本的两种谱式。整脸是指脸上涂一种主色(或白或黑、红),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画眉、眼、鼻和纹理,这种主要是肤色夸张的谱式,多用于刻画面带笑容、内藏奸诈的权贵。三块瓦脸是用黑色或其他深色夸张表现两眼窝、鼻窝,类似三块瓦片,这种谱式用途较广,正反人物都可以用。十字门脸的底色为白色,自鼻子到脑门画一黑色立柱,又在黑眼窝中间画一横线,两眉画两个椭圆形黑点,好像十字。六分脸的脑门为白色,从鼻子到脑门画一深色立柱,又以同色画眉毛以下至两颊,在眉间画两个深色椭圆形的点,整个脸的白色与深色大致为四六开比例,因而称六分脸。
脸谱艺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长期发展的历史岁月中,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中,形成很多品类,如彩塑、国画、剪纸、竹刻、烧瓷、面塑、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以及装饰包装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脸谱造型,格调各异,绚丽多姿。
链 接
泥塑脸谱的前世今生
泥塑彩绘脸谱是依附着京剧的产生发展而萌芽的,它的制作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前后跨越了100多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泥塑脸谱也开始拓展新的市场运作方向。
咸丰初年,京剧开始作为北京戏曲舞台上的主角风靡整个京城。当京剧日臻成熟之后,其角色的行当也得到全面发展,又涌现出各行有代表性的演员。此时,京剧脸谱也十分丰富,故当时民间流传出“花脸桂子”这位专门进行绘制泥塑脸谱的艺人,而且这一彩绘手艺流传至今。
相传泥塑脸谱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94年前后。北京西城住着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也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靠吃“禄米”为生。他在闲玩之际看到庙会上有捏制的泥人,于是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个脸型模子,又翻做成一个个泥坯,仿照舞台上的脸谱图案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之后他拿给自己的朋友观赏,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这位桂先生会做泥塑脸谱,于是上门求绘的人络绎不绝,在京城小有名气。由于他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在“花脸桂子”自娱自乐之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城先后出现了白汝霖、汪稔田、李荣山、赵友三、赵永年、李克明、马成子、唐景坤、韩启泰、双起翔等脸谱绘制名家。泥塑脸谱发展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它以戏曲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型为依托,在这个巴掌大的玩物中可以看到演员的亮相,看到剧中人物的“神”。每一个真实存在的戏曲演员都被包括在内,一个个泥坯玩物架构出了戏子们的舞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