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推动数字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全国首个数字教研共同体在京成立

来源:民生网2024-01-08 11:30:32

1月6-7日,首届数字教育与数字教研共同体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题中心、张广斌研究员领衔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组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来自北京、山东、陕西、山西、重庆、甘肃、湖南、浙江、江苏、内蒙古、广东、河北、吉林、四川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负责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代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等共计150余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江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杜荣贞出席会议并致辞。与会专家代表围绕 “数字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主题开展了研讨。

参会专家取得一个重要共识,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实施,在“应用为王”驱动下,各种实践探索异彩纷呈,教育新样态更迭涌现,呼唤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题中心主任张广斌认为,当前数字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数字教育学理论建设,推动数字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互促、良性互动。曲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焕景认为,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亟需由实践先行、研究跟进,转向研究与实践并行、协同推进。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局刘忠波认为,数字教育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教育教学活动,依托数字教研共同体推动实践创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进认为,技术数字化推动数据驱动向智能驱动升级,实现技术数字化向教育回归,弥补了数字技术与数字素养之间的鸿沟。

数字交互课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参与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课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北京市东城区教科院正高级教师陈忠玲认为,研发数字交互课程,发挥数据的积极赋能作用,用数据成就学生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北京市前门小学语文老师薄文认为,参与数字交互课程,克服了数字恐慌,提升了教师的数字素养。潍坊潍城区教研员王国德认为,数字交互课程可以使个性化学习变为现实,是学生喜欢的课程。深圳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薛克勋认为,数据是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数字交互课程能把教育教学带到新高地。

“数字教研室”是数字教育教学研究的新型组织形式,是数字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最小专业化单元。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济南市数字教研中心主任刘庆华认为,数字教研室是新的教研形态,它把数据作为关键要素,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王静认为,数字教研室以数字交互课程为抓手,能更好地撬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一小学校长谢英认为,学校数字教研室有助于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是因材施教的“助推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景志国认为,数字教研室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及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转化落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教研共同体由具有共同教育价值愿景,具备主动研究探索、共建共创共享精神的先行者组建而成。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郝玲认为,教科研战线对推进数字教育教学研究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斌认为,要开展有组织的教科研,在思维碰撞、智慧生成中共建共用共享。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副主任刘恒认为,数字教研共同体在消弥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认为,建立数字教研共同体需要汇聚高校、教科研院所、信息化企业和中小学等广泛的研究力量,探索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研究新路径、新模式。甘肃省陇南一中校长许邦兴认为,数字教研共同体搭建优质教育共享平台,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校长陈昌林认为,数字教研共同体可以实现多种力量汇聚,让学校在资源整合、校际合作、优势互补的共同体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最后,会议举行了全国首个数字教研共同体成立仪式,特别发布了《数字教研共同体北京共识》。共同体致力于促进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推动数字教育教学研究,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拓展交流合作。据悉,数字教研共同体目标是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引领下,推动数字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教育教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